英文缩写词表 | 第1-9页 |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 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与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峰值骨量、骨量丢失与骨质疏松间的关系 | 第14-15页 |
·骨免疫学和血管再生与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 | 第15-16页 |
·骨免疫和血管再生在骨质疏松研究中的现状 | 第16-17页 |
2 淫羊藿苷与金雀异黄酮预防骨质疏松的研究 | 第17-19页 |
3 展望 | 第19页 |
4 本文主要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第2章 淫羊藿苷与金雀异黄酮对大鼠峰值骨量影响的比较研究 | 第21-2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1-22页 |
·实验动物 | 第21页 |
·重要试剂 | 第21页 |
·主要仪器 | 第21-22页 |
2 方法 | 第22-23页 |
·分组和给药 | 第22页 |
·脏器常规病理学 | 第22页 |
·骨密度的测定 | 第22页 |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22-23页 |
·μCT影像分析 | 第23页 |
·骨形态计量分析 | 第23页 |
·生物力学分析 | 第23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23页 |
3 结果 | 第23-27页 |
·进食量、进水量和体重结果 | 第23-24页 |
·脏器常规病理学 | 第24页 |
·骨密度结果 | 第24页 |
·血清OC和TRACP 5b含量结果 | 第24-25页 |
·μCT影像分析 | 第25-26页 |
·骨形态计量分析 | 第26-27页 |
·骨生物力学结果 | 第27页 |
4 讨论 | 第27-29页 |
第3章 淫羊藿苷与金雀异黄酮抑制切除卵巢大鼠骨丢失的比较研究 | 第29-41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29-31页 |
·实验动物 | 第29页 |
·主要试剂 | 第29-30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0页 |
·试剂配制 | 第30-31页 |
2 方法 | 第31-33页 |
·动物造模、分组及给药 | 第31页 |
·病理学检查 | 第31页 |
·骨密度的测定 | 第31页 |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31-32页 |
·μCT影像分析 | 第32页 |
·骨形态计量分析 | 第32-33页 |
·生物力学分析 | 第33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33页 |
3 结果 | 第33-40页 |
·进食量、进水量和体质量结果 | 第33页 |
·子宫质量结果 | 第33-34页 |
·骨密度结果 | 第34-35页 |
·血清生化指标结果 | 第35-36页 |
·μCT影像分析 | 第36-37页 |
·骨组织形态学分析 | 第37-38页 |
·生物力学结果 | 第38-40页 |
4 讨论 | 第40-41页 |
第4章 淫羊藿苷与金雀异黄酮通过调节免疫与血管再生对切除卵巢大鼠骨量丢失影响的比较研究 | 第41-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实验动物 | 第41页 |
·主要药品与试剂 | 第41-42页 |
·实验仪器 | 第42页 |
·试剂配置 | 第42-43页 |
2 方法 | 第43-45页 |
·动物造模、分组及给药 | 第43页 |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43页 |
·μCT影像分析 | 第43-44页 |
·骨形态计量分析 | 第44-45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45页 |
3 结果 | 第45-48页 |
·血清生化指标结果 | 第45页 |
·μCT影像分析 | 第45-46页 |
·骨组织形态学分析 | 第46-48页 |
4 讨论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