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CONTENTS | 第12-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0页 |
| ·水源水质污染现状 | 第15-17页 |
| ·藻类对水厂供水的影响 | 第17-19页 |
| ·藻类对水源水质的影响 | 第17-18页 |
| ·藻类对净水工艺的影响 | 第18页 |
| ·藻类对管网的危害 | 第18-19页 |
| ·除藻技术及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 ·物理方法 | 第19-21页 |
| ·化学法 | 第21-22页 |
| ·生物方法 | 第22-23页 |
| ·组合工艺 | 第23页 |
| ·粘土矿物在水治理中的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 ·凹土的改性方法 | 第25-28页 |
| ·酸化法 | 第26页 |
| ·热活化法 | 第26-27页 |
| ·碱化法 | 第27页 |
| ·有机改性法 | 第27-28页 |
| ·无机-有机改性和混合法 | 第28页 |
|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8-30页 |
|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实验方法、材料及设备 | 第30-34页 |
| ·实验方法及指标测定 | 第30-31页 |
| ·正交实验设计 | 第30页 |
| ·混凝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 ·指标测定 | 第31页 |
| ·实验材料 | 第31-33页 |
| ·主要的实验试剂 | 第31-32页 |
| ·藻种的培养 | 第32页 |
| ·实验用水 | 第32-33页 |
| ·实验设备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热处理与有机改性的顺序确定及其物化表征 | 第34-42页 |
| ·热处理与有机改性的顺序确定 | 第34-37页 |
| ·制备不同顺序改性的凹土 | 第34页 |
| ·外观比较 | 第34-35页 |
|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35-37页 |
| ·改性凹土的物化表征 | 第37-40页 |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37-39页 |
|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改性凹土的制备及其强化混凝效果的比较 | 第42-49页 |
| ·正交实验制备改性凹土 | 第42-44页 |
| ·确定制备C18-凹土的工艺参数 | 第42-43页 |
| ·确定制备C12-凹土的工艺参数 | 第43-44页 |
| ·PAC分别联合三种凹土混凝除三种藻及浊度的效果比较 | 第44-48页 |
| ·除水华鱼腥藻及浊度的效果比较 | 第44-45页 |
| ·除四尾栅藻及浊度的效果比较 | 第45-46页 |
| ·除混合藻及浊度的效果比较 | 第46-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PAC联合C18-凹土强化混凝除水华鱼腥藻和浊度的研究 | 第49-55页 |
| ·PAC与C18-凹土复配投加量的确定 | 第49-50页 |
| ·不同沉降时间下的除藻除浊效果 | 第50-51页 |
| ·不同pH值下的除藻除浊效果 | 第51-52页 |
| ·不同投加顺序下的除藻效果 | 第52-53页 |
| ·不同水力条件下的除藻效果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六章 PAC联合C18-凹土强化混凝除四尾栅藻和浊度的研究 | 第55-63页 |
| ·PAC复合C18-凹土复配投加量的确定 | 第55-57页 |
| ·不同沉降时间下的除藻除浊效果 | 第57-58页 |
| ·不同pH值下的除藻除浊效果 | 第58-59页 |
| ·不同投加顺序下的除藻除浊效果 | 第59-60页 |
| ·PAC联合C18-凹土除藻的最佳搅拌参数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第七章 PAC联合C18-凹土强化混凝除混合藻和浊度的研究 | 第63-69页 |
| ·PAC与C18-凹土复配投加量的确定 | 第63-64页 |
| ·不同沉降时间下的除藻除浊效果 | 第64-65页 |
| ·不同pH值下的除藻除浊效果 | 第65-66页 |
| ·PAC联合C18-凹土除藻的最佳搅拌参数 | 第66-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 第八章 PAC联合C18-凹土强化混凝除藻去浊机理探讨 | 第69-72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72-75页 |
| 结论 | 第72-74页 |
| 展望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1-83页 |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