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缩略词表 | 第6-9页 |
| 前言 | 第9-11页 |
| 理论研究 | 第11-18页 |
| 1 中医对慢性腰肌劳损的认识 | 第11-14页 |
| ·中医对慢性腰肌劳损的认识 | 第11页 |
| ·中医对慢性腰肌劳损病因的认识 | 第11-12页 |
| ·中医对慢性腰肌劳损病机的认识 | 第12页 |
| ·中医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进展 | 第12-14页 |
| 2 西医对慢性腰肌劳损的认识 | 第14-16页 |
| ·西医对慢性腰肌劳损的认识 | 第14-15页 |
| ·西医对慢性腰肌劳损病因的认识 | 第15-16页 |
| ·西医对慢性腰肌劳损病理变化和发病机制的认识 | 第16页 |
| 3 苗医对慢性腰肌劳损的认识 | 第16-18页 |
| 实验研究 | 第18-31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18-20页 |
| ·实验动物 | 第18页 |
| ·实验仪器 | 第18页 |
| ·实验试剂 | 第18页 |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18-20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20-25页 |
| ·模型制作 | 第20页 |
| ·动物分组 | 第20页 |
| ·治疗处理 | 第20-21页 |
| ·标本采集 | 第21页 |
| ·检测指标与方法 | 第21-25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25-31页 |
| ·局部观察结果 | 第25页 |
| ·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 第25-26页 |
| ·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 | 第26-29页 |
| ·肌肉SOD活性、MDA含量检测结果 | 第29页 |
| ·小结 | 第29-31页 |
| 临床研究 | 第31-41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31-34页 |
| ·病例来源 | 第31-33页 |
| ·诊断标准 | 第33页 |
| ·纳入标准 | 第33页 |
| ·排除标准 | 第33-34页 |
| ·剔除标准 | 第34页 |
| ·脱落标准 | 第34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 ·随机分组 | 第34页 |
| ·治疗方法 | 第34-35页 |
| 3 疗效观察 | 第35-37页 |
| ·观察指标 | 第35-36页 |
| ·观察时点 | 第36页 |
| ·疗效判定标准 | 第36-37页 |
| ·试验的质量控制 | 第37页 |
| 4 统计分析 | 第37页 |
| 5 结果 | 第37-39页 |
|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第37-38页 |
|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第38页 |
| ·两组治疗前后OPDQ问卷评分比较 | 第38-39页 |
|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腰椎关节活动度评定 | 第39页 |
|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 | 第39页 |
| ·试验安全性评价 | 第39页 |
| 6 小结 | 第39-41页 |
| 讨论 | 第41-47页 |
| 1 动物模型的选择和制作 | 第41-42页 |
| 2 治疗方法的选择 | 第42-44页 |
| ·理论依据 | 第42-43页 |
| ·手法选择依据 | 第43页 |
| ·现实依据 | 第43-44页 |
| 3 苗医弹筋疗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机理探讨 | 第44-46页 |
| ·苗医弹筋疗法对损伤征候指数、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第44-45页 |
| ·苗医弹筋疗法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第45页 |
| ·苗医弹筋疗法对肌肉中SOD活性、MDA含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 4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附录 | 第51-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