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1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1-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7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生物质与煤共气化基础 | 第17-21页 |
·气化过程基本原理 | 第17-18页 |
·共气化过程基本参数 | 第18-19页 |
·气体产率 | 第18页 |
·产气热值 | 第18-19页 |
·气化效率 | 第19页 |
·产气组分 | 第19页 |
·共气化过程主要影响参数 | 第19-20页 |
·生物质掺混比例 | 第19页 |
·空气当量比(ER 值) | 第19-20页 |
·添加水蒸气对共气化的影响 | 第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生物质与煤共气化模型的分析 | 第21-32页 |
·软件基础 | 第21-23页 |
·共气化过程的模型选择 | 第23-24页 |
·气化模型建立 | 第24-31页 |
·反应动力学 | 第25-26页 |
·流体动力学 | 第26-30页 |
·共气化流程图的确立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流化床气化炉模拟分析 | 第32-44页 |
·试验装置、工况及试验结果 | 第32-34页 |
·模型验证及误差分析 | 第34-35页 |
·生物质与煤的掺混比例对共气化的影响 | 第35-37页 |
·掺混比例对产气组分的影响 | 第35-36页 |
·掺混比例对产气热值和干气体产率的影响 | 第36页 |
·掺混比例对气化效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空气当量比(ER)的影响 | 第37-40页 |
·ER值对产气组分的影响 | 第37-38页 |
·ER值对产气热值和干气体产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ER值对气化效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添加水蒸气(S/F)对共气化的影响 | 第40-42页 |
·S/F对产气组分的影响 | 第40-41页 |
·S/F对产气热值和干气体产率的影响 | 第41页 |
·S/F对S/F对气化效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5章 生物质与煤共气化(?)分析 | 第44-52页 |
·(?)分析方法 | 第44-46页 |
·(?)平衡 | 第44页 |
·气体的(?) | 第44-46页 |
·未反应碳的(?) | 第46页 |
·燃料的(?) | 第46页 |
·(?)效率 | 第46页 |
·协同性分析 | 第46-49页 |
·生物质掺混比例对合成气可燃组分(?)值分布的影响 | 第47-48页 |
·对合成气可燃组分间的协同性分析 | 第48-49页 |
·掺混比例对(?)效率的影响 | 第49页 |
·气化过程的(?)损失分析 | 第49-51页 |
·气化温度对气化过程(?)损失影响 | 第49-50页 |
·掺混比例对未反应碳(?)值及(?)效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硕士阶段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