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幸福观的思想内涵及其实现途径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引言 | 第8-11页 |
| 第一章 幸福观的历史发展 | 第11-19页 |
| 一、古希腊的理性幸福观 | 第11-15页 |
| (一)苏格拉底开启幸福之门 | 第11-12页 |
| (二)柏拉图的灵魂和谐幸福观 | 第12-13页 |
| (三)亚里士多德至善与德性统一的幸福观 | 第13-14页 |
| (四)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实现幸福观的感性转型 | 第14-15页 |
| 二、崇尚上帝神灵的中世纪幸福观 | 第15-17页 |
| (一)奥古斯丁的“拥有上帝”幸福观 | 第15-16页 |
| (二) 托马斯·阿奎那神学目的论的幸福观 | 第16-17页 |
| 三、归于理性的近代幸福观 | 第17-19页 |
| (一)斯宾诺莎的道德意义幸福观 | 第17-18页 |
| (二)边沁的功利主义幸福观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马克思幸福观的发展及其思想内涵 | 第19-28页 |
| 一、马克思幸福观的发展历程 | 第19-23页 |
| (一)马克思幸福观的萌芽 | 第19-20页 |
| (二) 马克思幸福观的建构 | 第20-22页 |
| (三) 马克思幸福观的成熟和发展 | 第22-23页 |
| 二、马克思幸福观的思想内涵 | 第23-28页 |
| (一)现实社会是追求幸福的基础 | 第24页 |
| (二)实践活动是获得幸福的条件 | 第24-26页 |
| (三)完整的幸福是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马克思幸福观的实现途径 | 第28-38页 |
| 一、消除自我异化是实现幸福的根本手段 | 第28-34页 |
| (一)劳动异化的产生 | 第28-30页 |
| (二)劳动异化的本质 | 第30-32页 |
| (三)消除劳动异化的手段:扬弃私有制 | 第32-34页 |
| 二、共产主义通过人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实现幸福 | 第34-38页 |
| (一)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的文本阐释 | 第34-37页 |
| (二)共产主义对实现幸福的终极作用 | 第37-38页 |
| 结束语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 个人简介 | 第42-43页 |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