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45页 |
第一节 贵金属纳米材料 | 第18-19页 |
·纳米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 第18页 |
·贵金属纳米材料的定义 | 第18-19页 |
第二节 贵金属纳米材料的性质 | 第19-23页 |
·光学性质 | 第20页 |
·表面等离子共振性质 | 第20-23页 |
·热学性质 | 第23页 |
·催化性质 | 第23页 |
第三节 几种典型的贵金属纳米材料 | 第23-26页 |
·纳米金颗粒 | 第23-24页 |
·金纳米棒颗粒 | 第24-25页 |
·金纳米团簇 | 第25-26页 |
第四节 贵金属纳米材料的应用 | 第26-31页 |
·基于纳米金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 第26页 |
·基于纳米金的比色探针 | 第26-28页 |
·基于纳米金的生物标记 | 第28-30页 |
·基于金纳米团簇的荧光传感和成像 | 第30-31页 |
第五节 本论文的立题思想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45页 |
第二章 纳米金标记毛细管电泳-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用于高灵敏检测尿白蛋白 | 第45-63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46-48页 |
·试剂 | 第46页 |
·仪器 | 第46-48页 |
·纳米金的制备 | 第48页 |
·纳米金标记白蛋白 | 第48页 |
·人尿液样品处理 | 第48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48-59页 |
·纳米金的合成与表征 | 第48-49页 |
·纳米金-白蛋白结合反应的条件优化 | 第49-51页 |
·毛细管电泳分离条件优化 | 第51-55页 |
·分析特征量 | 第55-58页 |
·人尿液样品分析 | 第58-59页 |
第四节 结论 | 第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第三章 基于纳米金/纳米银标记和ICP-MS超灵敏高选择性同时检测胰岛素和细胞色素c | 第63-81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63-64页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64-69页 |
·试剂 | 第64-65页 |
·仪器 | 第65-66页 |
·表面活化的磁性微球的合成 | 第66-67页 |
·柠檬酸钠还原法合成纳米金 | 第67页 |
·柠檬酸钠还原法合成纳米银 | 第67-68页 |
·适配体功能化的纳米金(Apt-AuNPs)的制备 | 第68页 |
·抗体功能化的纳米银(Ab-AgNPs)的制备 | 第68-69页 |
·免疫分析和适配体生物分析方法的构建 | 第69页 |
·人血清样品处理 | 第69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69-78页 |
·表面活化的磁性微球的制备和表征 | 第69-71页 |
·纳米金和纳米银的合成和表征 | 第71-72页 |
·ICP-MS同时测定纳米金和纳米银 | 第72-73页 |
·实验条件优化 | 第73-74页 |
·分析方法特征量 | 第74-76页 |
·分析方法选择性 | 第76-77页 |
·实际样品的测定 | 第77-78页 |
第四节 结论 | 第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第四章 基于半胱氨酸修饰的金纳米棒比色探针快速选择性检测铜离子 | 第81-96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81-82页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82-83页 |
·仪器 | 第82页 |
·试剂 | 第82页 |
·金纳米棒的制备 | 第82页 |
·样品处理 | 第82-83页 |
·比色法检测铜离子的实验步骤 | 第83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83-92页 |
·金纳米棒的制备和表征 | 第83-85页 |
·缓冲介质和pH对于金纳米棒稳定性的影响 | 第85-86页 |
·半胱氨酸修饰的金纳米棒比色法检测铜离子的原理 | 第86-88页 |
·实验条件优化 | 第88-90页 |
·金纳米棒比色探针的选择性 | 第90-91页 |
·金纳米棒比色探针的分析特征量 | 第91-92页 |
第四节 结论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第五章 基于金属配对分子构型开关和荧光金纳米簇的竞争适配体传感器高选择性检测ATP | 第96-115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96-97页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97-100页 |
·仪器 | 第97页 |
·试剂 | 第97-98页 |
·MUA-AuNCs的制备 | 第98页 |
·BSA-AuNCs的制备 | 第98页 |
·LYS-AuNCs的制备 | 第98页 |
·DNA-AgNCs的制备 | 第98-99页 |
·样品处理 | 第99页 |
·T-Hg-T分子构型开关检测ATP的实验步骤 | 第99-100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10页 |
·MUA-AuNCs制备和表征 | 第100-101页 |
·T-Hg-T分子构型开关传感器的构建 | 第101-103页 |
·实验条件优化 | 第103-107页 |
·T-Hg-T分子构型开关传感器的选择性 | 第107-108页 |
·T-Hg-T分子构型开关传感器的分析特征量 | 第108-110页 |
第四节 结论 | 第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5页 |
第六章 基于酶包覆金纳米簇的表面等离子体增强能量转移传感器和近红外荧光成像探针 | 第115-137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115-116页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116-118页 |
·仪器 | 第116页 |
·试剂 | 第116-117页 |
·Try-AuNCs的制备 | 第117页 |
·Try-AuNCs的叶酸功能化 | 第117页 |
·Cyst-AuNPs的制备 | 第117-118页 |
·SPEET传感器的实验步骤 | 第118页 |
·人血清样品的测定 | 第118页 |
·细胞毒性 | 第118页 |
·活体成像 | 第118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118-134页 |
·Try-AuNCs和Cyst-AuNPs的制备和表征 | 第119-122页 |
·SPEET/try-AuNCs传感器的构建 | 第122-126页 |
·实验条件优化 | 第126-128页 |
·SPEET/try-AuNCs传感器的选择性 | 第128-129页 |
·SPEET/try-AuNCs传感器的分析特征量 | 第129-131页 |
·FA-try-AuNCs荧光成像探针用于活体靶标成像 | 第131-134页 |
第四节 结论 | 第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59页 |
致谢 | 第159-160页 |
个人简历 | 第160-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