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英语缩略词表 | 第13-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54页 |
综述一 骨骼肌损伤的发病机制及现代医学治疗研究进展 | 第14-30页 |
1 骨骼肌的结构与功能 | 第14-16页 |
·骨骼肌的基本结构 | 第14页 |
·骨骼肌的显微结构 | 第14-15页 |
·骨骼肌的纤维类型 | 第15页 |
·骨骼肌的收缩方式与机制 | 第15-16页 |
2 骨骼肌的损伤类型 | 第16页 |
3 骨骼肌损伤的病理变化 | 第16-17页 |
4 骨骼肌损伤的动物模型 | 第17-19页 |
5 现代医学对骨骼肌损伤的治疗 | 第19-22页 |
·“RICE”原则 | 第19-20页 |
·药物治疗 | 第20-21页 |
·干细胞移植 | 第21页 |
·运动 | 第21页 |
·电刺激 | 第21页 |
·细胞因子 | 第21-22页 |
·低强度激光 | 第22页 |
6 小结 | 第2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30页 |
综述二 肌卫星细胞对骨骼肌修复再生的影响 | 第30-42页 |
1 肌卫星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 第30-31页 |
·一般特性 | 第30页 |
·分化潜能 | 第30-31页 |
2 肌卫星细胞的激活与成肌分化的影响因素 | 第31-35页 |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 | 第31-32页 |
·生肌调节因子(Muscle regulatory factors,MRFs) | 第32-33页 |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protein kinase,ERK) | 第33-34页 |
·炎症反应(Imflamation response) | 第34页 |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 | 第34-35页 |
3 小结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2页 |
综述三 祖国医学对骨骼肌损伤的认识及治疗研究进展 | 第42-54页 |
1 中医对“筋伤”的认识 | 第42-43页 |
·筋伤的病因病机 | 第42-43页 |
·筋伤的治疗原则 | 第43页 |
2 筋伤的治疗方法 | 第43-46页 |
·中药外敷 | 第43页 |
·中药提取物注射 | 第43页 |
·针刺疗法 | 第43-46页 |
·按摩推拿手法 | 第46页 |
3 针刺对骨骼肌损伤的作用原理 | 第46-47页 |
·针刺对微循环的影响 | 第46-47页 |
·针刺对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47页 |
·针刺对肌纤维再生的影响 | 第47页 |
4 针刺对骨骼肌损伤的取穴依据 | 第47-48页 |
·以痛为腧 | 第47-48页 |
·远端循经取穴—“腰背委中求” | 第48页 |
5 小结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前言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实验技术路线图 | 第56-58页 |
第一部分 电针阿是穴对大鼠腓肠肌损伤早期肌肉修复再生的影响 | 第58-72页 |
实验一 电针阿是穴对大鼠腓肠肌损伤早期肌肉修复再生及bFGF表达的影响 | 第58-7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1页 |
2 结果 | 第61-66页 |
3 讨论 | 第66-69页 |
4 结论 | 第69-72页 |
第二部分 电针委中穴与阿是穴对兔急性腰肌钝挫伤修复期肌肉修复再生及bFGF/ERK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72-106页 |
实验二 电针委中穴与阿是穴对兔急性腰肌钝挫伤组织修复及血清CK的影响 | 第72-8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2-75页 |
2 结果 | 第75-81页 |
3 讨论 | 第81-86页 |
4 结论 | 第86-88页 |
实验三 电针委中穴与阿是穴对兔急性腰肌钝挫伤肌肉修复再生及bFGF/ERK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88-10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8-93页 |
2 结果 | 第93-99页 |
3 讨论 | 第99-103页 |
4 结论 | 第103-106页 |
第三部分 电针阿是穴对应用U0126抑制剂的兔急性腰肌钝挫伤修复期肌肉再生及bFGF/ERK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106-123页 |
实验四 电针阿是穴对应用U0126抑制剂的兔急性腰肌钝挫伤组织修复及血清CK的影响 | 第106-11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6-107页 |
2 结果 | 第107-112页 |
3 讨论 | 第112-114页 |
4 结论 | 第114-116页 |
实验五 电针阿是穴对应用U0126抑制剂的兔急性腰肌钝挫伤肌肉修复再生及bFGF/ERK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116-12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6-117页 |
2 结果 | 第117-120页 |
3 讨论 | 第120-122页 |
4 结论 | 第122-123页 |
实验部分参考文献 | 第123-132页 |
综合讨论与结论 | 第132-136页 |
致谢 | 第136-138页 |
个人简历 | 第138-140页 |
附图 | 第140-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