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 ·红层泥岩滑坡形成机制的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滑坡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预期成果 | 第21-25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预期创新与成果 | 第23-25页 |
| 第2章 区域工程地质概况 | 第25-34页 |
| ·自然地理 | 第25-26页 |
| ·地质构造与地震 | 第26-27页 |
| ·地形地貌 | 第27-28页 |
| ·地层岩性 | 第28-30页 |
| ·新近系地层 | 第28页 |
| ·第四纪地层 | 第28-29页 |
| ·易滑地层岩性特征 | 第29-30页 |
| ·气象 | 第30-31页 |
| ·水文 | 第31-33页 |
| ·水系发育特征 | 第31-32页 |
| ·地下水 | 第32-33页 |
| ·人类活动 | 第33-34页 |
| 第3章 小菜子沟滑坡形态结构特征分析 | 第34-54页 |
| ·概述 | 第34-35页 |
| ·小菜子沟平面形态结构特征 | 第35-40页 |
|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及活动情况分析 | 第40-45页 |
| ·滑体分级 | 第40页 |
| ·后壁 | 第40-41页 |
| ·前缘 | 第41-44页 |
| ·滑坡现今活动情况 | 第44-45页 |
| ·滑体、滑带与剖面结构 | 第45-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第4章 新近系泥岩工程地质特征试验研究 | 第54-78页 |
| ·概述 | 第54页 |
| ·新近系泥岩基本物理性质试验研究 | 第54-60页 |
| ·非滑带泥岩基本物理性质试验结果 | 第54-56页 |
| ·滑带泥岩基本物理性质试验结果 | 第56-59页 |
| ·滑带与非滑带泥岩基本物理性质对比分析 | 第59-60页 |
| ·新近系泥岩水理性质试验研究 | 第60-64页 |
| ·吸水性试验研究 | 第60-61页 |
| ·渗透性试验研究 | 第61-63页 |
| ·滑带与非滑带泥岩水理性质对比分析 | 第63-64页 |
| ·新近系泥岩力学试验研究 | 第64-73页 |
| ·岩石现场直剪试验 | 第64-67页 |
| ·试验仪器 | 第64-65页 |
| ·试验方案 | 第65-66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6-67页 |
| ·岩石劈裂试验 | 第67-68页 |
| ·岩石三轴试验 | 第68-73页 |
| ·试验方案 | 第68-70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70-73页 |
| ·物理性质与力学性质关系简析 | 第73-75页 |
| ·基于试验结果的滑体分层和泥岩致灾效应简析 | 第75-76页 |
| ·滑体分层 | 第75页 |
| ·易滑地层致灾效应简析 | 第75-76页 |
| ·小结 | 第76-78页 |
| 第5章 小菜子沟滑坡成因机制与稳定性分析 | 第78-107页 |
| ·小菜子沟滑坡的失稳影响因素分析 | 第78-82页 |
| ·形成条件 | 第78-80页 |
| ·沟谷下切 | 第78-79页 |
| ·地形地貌 | 第79页 |
| ·风化、冻胀 | 第79页 |
| ·地下水 | 第79-80页 |
| ·软弱夹层 | 第80页 |
| ·诱发因素 | 第80-82页 |
| ·降雨 | 第80-81页 |
| ·人类活动 | 第81-82页 |
| ·计算方法简介 | 第82-84页 |
| ·FLAC3D软件的基本原理与优势 | 第82页 |
| ·Geo-Slope 软件简介 | 第82-83页 |
| ·传递系数法简介 | 第83-84页 |
| ·原始斜坡模型的建立 | 第84-87页 |
| ·原始斜坡形态结构恢复 | 第84-86页 |
| ·计算工况和参数选取 | 第86-87页 |
| ·基于 FLAC3D软件的原始斜坡失稳分析 | 第87-93页 |
| ·不同工况斜坡稳定性计算结果 | 第87-88页 |
| ·不同工况应力破坏状态分析 | 第88-92页 |
| ·X 方向位移云图对比 | 第88-89页 |
| ·剪应变云图对比 | 第89-90页 |
| ·塑性区云图对比 | 第90-92页 |
| ·y 轴不同位置剖面破坏程度对比分析 | 第92-93页 |
| ·基于 GEO-SLOPE 软件的原始斜坡失稳分析 | 第93-96页 |
| ·天然无软弱层状态 | 第93页 |
| ·天然有软弱层状态 | 第93-94页 |
| ·仅软弱层饱和状态 | 第94页 |
| ·整体饱和状态 | 第94-96页 |
|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 第96-97页 |
| ·滑坡模型的建立 | 第97-100页 |
| ·计算工况 | 第97-98页 |
| ·计算模型 | 第98-100页 |
| ·参数选取 | 第100页 |
| ·基于 FLAC3D软件的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100-105页 |
| ·Ⅰ级滑体稳定性评价 | 第100-102页 |
| ·Ⅱ级滑体稳定性评价 | 第102-103页 |
| ·滑坡整体稳定性评价 | 第103-105页 |
| ·小结 | 第105-107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107-109页 |
| 致谢 | 第109-11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0-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