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氮肥及花后水分胁迫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氮素转运的影响

致谢第1-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符号缩写第11-14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19页
   ·水氮互作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第15-16页
   ·水氮互作对干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第16页
   ·水氮互作对氮素代谢的影响第16-17页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17页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第17-19页
第二章 水氮互作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第19-26页
 引言第19页
   ·材料与方法第19-20页
     ·材料与试验地概况第19页
     ·试验设计第19-20页
     ·采样与测定第20页
     ·产量及其构成的计算第20页
     ·数据处理第20页
   ·结果与分析第20-24页
     ·水氮互作对产量的影响第20-21页
     ·水氮互作对产量构成的影响第21-23页
     ·产量及其构成的水氮交互作用第23页
     ·最高产量和施氮量的确定第23-24页
   ·讨论第24-26页
第三章 水氮互作对强、弱势籽粒灌浆的影响第26-32页
 引言第26页
   ·材料与研究方法第26-27页
     ·材料与试验地概况第26页
     ·试验设计第26页
     ·采样与测定第26-27页
     ·数据处理第27页
   ·结果与分析第27-30页
     ·强势粒和弱势粒灌浆参数第27-28页
     ·强势粒和弱势粒灌浆特性第28-30页
     ·小麦强、弱势粒灌浆参数与粒重相关性分析第30页
   ·讨论第30-32页
第四章 水氮互作对冬小麦干物质转运的影响第32-38页
 引言第32页
   ·材料与研究方法第32-33页
     ·材料与试验地概况第32页
     ·试验设计第32页
     ·采样与测定第32页
     ·计算公式第32-33页
     ·数据处理第33页
   ·结果与分析第33-36页
     ·营养器官干物质动态变化第33-34页
     ·籽粒干重动态变化第34页
     ·不同营养器官花前干物质转运第34-36页
     ·不同营养器官花后干物质转运第36页
   ·讨论第36-38页
第五章 水氮互作对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第38-46页
 引言第38页
   ·材料与研究方法第38-39页
     ·材料与试验地概况第38页
     ·试验设计第38页
     ·采样与测定第38页
     ·氮素利用参数的计算第38-39页
     ·数据处理第39页
   ·结果与分析第39-44页
     ·强势粒和弱势粒氮含率的变化第39-40页
     ·强势粒和弱势粒氮含量第40-41页
     ·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对籽粒的贡献第41-42页
     ·水氮互作对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第42-44页
   ·讨论第44-46页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不足第46-49页
   ·主要研究结果第46-47页
     ·水氮互作对强、弱势粒灌浆的影响第46页
     ·水氮互作对不同源器官干物质转运的影响第46-47页
     ·水氮互作对氮素代谢的影响第47页
     ·水氮互作对产量、产量呈构成和收获指数的影响第47页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47-48页
   ·研究展望第48页
   ·研究不足之处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5页
作者简介第5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接受)的相关论文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北干旱区县域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研究
下一篇:黄土丘陵区根际微生物对退耕地植被恢复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