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1页 |
| 第一章 综述 | 第11-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6页 |
| ·城市雨水利用发展概况 | 第11页 |
| ·水循环系统与城市雨水资源 | 第11-12页 |
| ·城镇化引发的雨洪问题 | 第12-15页 |
| ·国际雨洪资源管理 | 第15页 |
| ·中国城市面临的雨洪问题及雨洪管理 | 第15-16页 |
| ·研究对象 | 第16-17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7-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相关概念及原理 | 第20-28页 |
| ·景观生态学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 ·景观生态学概述 | 第20-21页 |
| ·斑块、廊道和基质 | 第21页 |
| ·结构、功能与动态的关系 | 第21-22页 |
| ·景观生态学相关原理 | 第22-24页 |
| ·景观系统整体性原理 | 第22页 |
| ·景观尺度原理 | 第22-23页 |
| ·景观异质性原理 | 第23页 |
| ·景观敏感性原理 | 第23页 |
| ·景观多功能原理 | 第23-24页 |
| ·思想——“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 | 第24-26页 |
| ·关于“反规划” | 第24页 |
| ·关于生态基础设施 | 第24-26页 |
| ·途径——景观安全格局 | 第26-28页 |
| ·景观安全格局的概念 | 第26页 |
| ·景观安全格局途径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城市雨洪管理研究 | 第28-36页 |
| ·城市雨洪管理与子系统的关系 | 第28-30页 |
| ·与城市生态系统的关系 | 第28-29页 |
| ·与排洪系统的关系 | 第29页 |
| ·与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关系 | 第29页 |
| ·与城市景观水系统的关系 | 第29-30页 |
| ·与城市道路、绿地和建筑的关系 | 第30页 |
| ·国外雨洪管理研究动态 | 第30-32页 |
| ·美国最佳管理措施(BMPs)及低影响发展(LID)体系 | 第30-31页 |
| ·欧洲的雨洪管理体系 | 第31页 |
| ·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 | 第31页 |
| ·对我国的启示 | 第31-32页 |
| ·我国雨洪管理研究动态 | 第32-33页 |
| ·我国城市雨洪管理模式分析 | 第33-36页 |
| ·主要单元技术措施模式 | 第33-34页 |
| ·综合系统模式 | 第34页 |
| ·城市雨洪控制利用模式的优选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雨洪管理措施 | 第36-65页 |
| ·思想——绿色基础设施 | 第36-37页 |
| ·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 | 第36页 |
| ·绿色基础设施在城市雨洪管理中的主要应用技术及效益 | 第36-37页 |
| ·措施——绿色基础设施的典型技术措施 | 第37-49页 |
| ·雨洪收集和截污 | 第38-41页 |
| ·雨洪调蓄 | 第41-44页 |
| ·雨洪自然净化 | 第44-46页 |
| ·雨洪渗透设施 | 第46-48页 |
| ·雨洪综合利用 | 第48-49页 |
| ·格局——雨洪管理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 第49-55页 |
| ·概述 | 第49-50页 |
| ·系统——生态雨洪调蓄系统 | 第50-51页 |
| ·系统分析 | 第51页 |
| ·格局构建的方法 | 第51-55页 |
| ·应用——基于景观生态学的雨洪管理的实践 | 第55-65页 |
| ·绿色街道——城市雨洪管理的生态廊道 | 第55-58页 |
| ·雨洪公园——城市雨洪管理的生态基质 | 第58-65页 |
| 第五章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雨洪管理实证研究 | 第65-88页 |
| ·生态雨洪调蓄系统规划——以株洲市云龙生态新城为例 | 第65-78页 |
| ·项目概况 | 第65-66页 |
| ·雨洪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 第66-67页 |
| ·雨洪调蓄管理研究 | 第67-78页 |
| ·雨洪绿色基础设施应用——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为例 | 第78-88页 |
| ·项目概况 | 第78-79页 |
| ·雨洪管理与绿色基础设施 | 第79-86页 |
| ·雨洪利用效果 | 第86-88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88-90页 |
| ·结论 | 第88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88-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