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导论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缓刑适用现状考察 | 第13-24页 |
第一节 各地缓刑适用情况综述 | 第13-15页 |
一、北京 | 第13页 |
二、上海 | 第13-14页 |
三、浙江 | 第14页 |
四、其他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台州缓刑适用数据统计 | 第15-19页 |
一、全市缓刑适用面上情况 | 第16-17页 |
二、各县市区缓刑适用情况 | 第17-19页 |
第三节 缓刑适用现状特点分析 | 第19-24页 |
一、缓刑适用率总体平稳并呈上升趋势 | 第19-20页 |
二、高犯罪率和低缓刑适用率呈现强烈反差 | 第20页 |
三、缓刑适用类型广泛但适用罪名相对集中 | 第20-21页 |
四、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缓刑适用率差别较大 | 第21-22页 |
五、部分地区外来人口缓刑适用率增长明显 | 第22-24页 |
第二章 量刑歧视成因解读 | 第24-37页 |
第一节 观念层面——缓刑制度认识误区 | 第24-26页 |
一、就社会管理者而言,错误地将缓刑适用与严打政策相对立 | 第24-25页 |
二、就普通老百姓而言,错误地将缓刑适用与无罪释放相等同 | 第25页 |
三、就法院的法官而言,习惯性地低估缓刑的功能价值和作用 | 第25-26页 |
第二节 立法层面——缓刑条件规定模糊 | 第26-28页 |
一、刑法修改前 | 第26-27页 |
二、刑法修改后 | 第27-28页 |
第三节 适用层面——悔罪评价标准单一 | 第28-31页 |
一、误将通行标准当作唯一标准 | 第29-30页 |
二、误将必要条件当作充分条件 | 第30页 |
三、误将赔偿结果替代赔偿行为 | 第30-31页 |
第四节 监管层面——主体缺位职责不明 | 第31-33页 |
一、刑法修改前 | 第31-33页 |
二、刑法修改后 | 第33页 |
第五节 司法层面——审判机制有待完善 | 第33-37页 |
一、人为设置内部审批环节 | 第33-34页 |
二、缓刑量刑前置程序缺位 | 第34-35页 |
三、不当挂钩刑事强制措施 | 第35-36页 |
四、错误转嫁司法不作为风险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同城待遇路径探索 | 第37-49页 |
第一节 实体完善——构建科学化的缓刑适用制度 | 第37-43页 |
一、细化缓刑适用法定条件 | 第37-38页 |
二、增设缓刑负担制度 | 第38-40页 |
三、开展阳光驿站社区矫正 | 第40-43页 |
第二节 程序优化——最大限度排除法外干扰因素 | 第43-49页 |
一、增设判前人格调查程序 | 第43-45页 |
二、建立独立量刑前置程序 | 第45-46页 |
三、引入缓刑担保补充程序 | 第46-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