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7页 |
| ·课题背景 | 第14-15页 |
| ·典型医药废水污染物及其危害 | 第15页 |
| ·含对乙酰氨基酚废水的特性及其危害 | 第15页 |
| ·含对甲基苯磺酸废水的特性及其危害 | 第15页 |
| ·含邻乙酰水杨酸废水的特性及其危害 | 第15页 |
| ·常用的医药废水处理的高级氧化技术 | 第15-19页 |
| ·湿式氧化 | 第15-16页 |
| ·光化学氧化 | 第16页 |
| ·电化学氧化 | 第16-17页 |
| ·超声氧化法 | 第17页 |
| ·化学氧化 | 第17-19页 |
| ·催化臭氧氧化技术 | 第19-25页 |
| ·催化臭氧氧化技术概述 | 第19-20页 |
| ·均相催化臭氧氧化技术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技术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 ·催化臭氧氧化技术前景与展望 | 第25页 |
| ·稀土催化臭氧氧化技术 | 第25-30页 |
| ·稀土 | 第25页 |
| ·稀土催化臭氧氧化效能研究 | 第25-28页 |
| ·稀土催化臭氧氧化机理研究 | 第28-29页 |
| ·稀土催化臭氧氧化技术前景与展望 | 第29-30页 |
| ·磁性稀土臭氧催化剂的研究 | 第30-35页 |
| ·磁性稀土臭氧催化剂的结构特点 | 第30-33页 |
| ·磁性稀土臭氧催化剂材料的选择 | 第33-34页 |
| ·磁性稀土臭氧催化剂的合成思路 | 第34页 |
| ·磁性稀土臭氧催化剂的前景及展望 | 第34-35页 |
| ·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35-37页 |
| ·存在问题 | 第35页 |
| ·研究内容 | 第35页 |
| ·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 ·课题创新之处 | 第36-37页 |
| 第二章 实验装置与分析测试方法 | 第37-46页 |
|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37-39页 |
|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 ·实验仪器 | 第37-39页 |
| ·实验过程 | 第39-40页 |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0-42页 |
| ·活性炭负载铈(Ce/AC)催化剂的制备 | 第40页 |
| ·磁性二氧化铈(Fe_3O_4@SiO_2@CeO_2)催化剂的制备 | 第40-42页 |
| ·分析测试方法 | 第42-46页 |
| ·三种目标污染物的液相色谱方法 | 第42页 |
| ·中间产物的测定 | 第42-43页 |
| ·模拟废水处理过程中CODcr及TOC的测定 | 第43页 |
| ·BOD_5的测定 | 第43-44页 |
| ·液相和气相中臭氧浓度的测定 | 第44页 |
| ·小分子酸及阴离子浓度的测定 | 第44页 |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44-46页 |
| 第三章 臭氧降解对乙酰氨基酚及动力学研究 | 第46-58页 |
| ·工艺参数的影响 | 第46-49页 |
| ·pH的影响 | 第46-47页 |
| ·APAP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 ·臭氧投加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 ·矿化效率 | 第49页 |
| ·中间产物变化情况及可能的降解路径 | 第49-53页 |
| ·中间产物变化情况 | 第49-52页 |
| ·APAP可能的降解路径 | 第52-53页 |
| ·对乙酰氨基酚降解动力学 | 第53-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第四章 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对乙酰氨基酚的机理研究 | 第58-71页 |
| ·协同效应 | 第58-59页 |
| ·工艺参数的优化 | 第59-62页 |
| ·pH的影响 | 第59-60页 |
| ·APAP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60-61页 |
| ·臭氧投加量的影响 | 第61页 |
| ·活性炭投加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 ·可生化性的评价 | 第62页 |
| ·降解过程中小分子酸的变化情况 | 第62-63页 |
| ·吸附-氧化动力学模型分析 | 第63-65页 |
| ·臭氧-活性炭体系的机理探讨 | 第65-69页 |
| ·自由基捕获剂的影响 | 第65-66页 |
| ·活性炭表面性质的变化 | 第66-68页 |
| ·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机理 | 第68-69页 |
| ·活性炭的重复使用性 | 第69-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五章 活性炭负载铈催化臭氧降解对甲基苯磺酸的研究 | 第71-85页 |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71-74页 |
|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71页 |
| ·比表面积(BET)分析 | 第71-72页 |
|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72页 |
| ·催化剂组成元素(EDX)的分析 | 第72-74页 |
|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74页 |
| ·Ce/AC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 第74-75页 |
| ·影响因素的优化 | 第75-80页 |
| ·pH的影响 | 第76-77页 |
| ·p-TSA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77页 |
| ·臭氧投加量的影响 | 第77-78页 |
| ·不同Ce负载量的影响 | 第78-79页 |
| ·不同催化剂投加量的影响 | 第79-80页 |
| ·中间产物及可能的降解路径 | 第80-84页 |
| ·小分子酸及有关阴离子的变化 | 第80-83页 |
| ·p-TSA可能降解路径分析 | 第83-84页 |
| ·Ce/AC在催化臭氧化中的作用 | 第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 第六章 核壳式磁性CeO_2催化剂催化氧化ASA的研究 | 第85-97页 |
| ·Fe_3O_4@SiO_2@CeO_2催化剂的表征 | 第85-88页 |
| ·XRD表征 | 第85-86页 |
| ·FT-IR表征 | 第86页 |
| ·TEM和SEM表征 | 第86-88页 |
| ·EDX表征 | 第88页 |
| ·Fe_3O_4@SiO_2@CeO_2催化剂催化活性的测试 | 第88-92页 |
| ·Fe_3O_4@SiO_2@CeO_2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机理 | 第92-93页 |
| ·中间产物及可能的降解路径 | 第93-95页 |
| ·Fe_3O_4@SiO_2@CeO_2催化剂稳定性及重复使用性测试 | 第95-96页 |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7-100页 |
| ·结论 | 第97-99页 |
| ·建议 | 第99-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15页 |
| 致谢 | 第115-11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