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H6桥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国内外光伏发电概述 | 第12-15页 |
| ·国外光伏发电的发展 | 第12-13页 |
| ·国内光伏发电现状 | 第13-15页 |
| ·并网逆变器的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 ·逆变器分类 | 第15页 |
| ·并网逆变器的发展方向 | 第15-16页 |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共模漏电流抑制 | 第18-30页 |
| ·引言 | 第18页 |
| ·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共模漏电流模型分析 | 第18-20页 |
| ·传统 H 桥逆变器的共模漏电流分析 | 第20-23页 |
| ·单极性调制的共模分析 | 第21-22页 |
| ·双极性调制的共模分析 | 第22-23页 |
| ·不同逆变拓扑结构对共模漏电流的抑制 | 第23-29页 |
| ·HERIC 拓扑 | 第23-24页 |
| ·FB-DCBP 拓扑 | 第24-25页 |
| ·H5 拓扑 | 第25-26页 |
| ·H6 桥拓扑分析 | 第26-28页 |
| ·不同拓扑的损耗比较 | 第28-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5KW 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设计 | 第30-45页 |
| ·引言 | 第30页 |
| ·逆变器设计目标及总体框架 | 第30-34页 |
| ·系统设计目标 | 第30-31页 |
| ·系统拓扑结构功能 | 第31-32页 |
| ·系统软硬件控制框架 | 第32-34页 |
| ·主功率电路结构设计 | 第34-41页 |
| ·DC/DC 级电路设计 | 第35-39页 |
| ·DC/AC 级电路设计 | 第39-41页 |
| ·辅助电源设计 | 第41-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关键问题研究 | 第45-65页 |
| ·引言 | 第45页 |
| ·并网逆变器输出直流分量的抑制研究 | 第45-49页 |
| ·直流分量的产生原因 | 第45-47页 |
| ·电流无差拍控制算法 | 第47页 |
| ·基于递推滤波法的直流分量检测 | 第47-48页 |
| ·直流分量抑制算法 | 第48-49页 |
| ·信号采样的预处理和温度补偿方法研究 | 第49-55页 |
| ·预测控制算法 | 第49-52页 |
| ·光伏并网系统的温度漂移和温度补偿 | 第52-55页 |
| ·多峰效应情形下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方法研究 | 第55-64页 |
| ·局部遮挡下的多峰效应 | 第56-57页 |
| ·常用的 MPPT 算法 | 第57-60页 |
| ·多峰效应时的 MPPT 控制算法分析 | 第60-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五章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5-82页 |
| ·引言 | 第65页 |
| ·光伏并网逆变器实验方案 | 第65-66页 |
| ·光伏并网逆变器实验内容 | 第65页 |
| ·光伏并网逆变器实验条件 | 第65-66页 |
| ·光伏并网逆变器主电路控制实验 | 第66-68页 |
| ·DC/DC级电路测试 | 第66-67页 |
| ·DC/AC级电路测试 | 第67-68页 |
| ·光伏并网逆变器共模电流对比实验 | 第68-69页 |
| ·传统H桥的共模电流 | 第68页 |
| ·H6桥的共模电流 | 第68-69页 |
| ·光伏并网逆变器关键技术问题分析实验 | 第69-75页 |
| ·直流分量抑制实验 | 第69-70页 |
| ·预测控制算法和温度补偿实验 | 第70-73页 |
| ·多峰效应下的M PPT控制实验 | 第73-75页 |
| ·CEIO_21标准并网认证项目实验 | 第75-81页 |
| ·并网电流谐波 | 第75-76页 |
| ·过欠压保护 | 第76-78页 |
| ·过欠频保护 | 第78-79页 |
| ·注入直流分量保护 | 第79-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结论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 攻读硕土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88-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附件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