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缘起 | 第10页 |
| ·相关概念与研究动因 | 第10-14页 |
| ·交通节点 | 第10-11页 |
| ·城市中心区 | 第11页 |
| ·一体化设计 | 第11-12页 |
| ·研究动因 | 第12-14页 |
| ·研究范围与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 ·研究范围 | 第14-15页 |
|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 ·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6-22页 |
| ·研究框架 | 第16-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 第2章 城市中心区交通节点发展概况 | 第22-38页 |
| ·国外城市中心区交通节点概况 | 第22-25页 |
| ·初步发展阶段 | 第22-23页 |
| ·扩张阶段 | 第23-24页 |
| ·多元化阶段 | 第24-25页 |
| ·国内城市中心区交通节点概况 | 第25-26页 |
| ·现阶段存在问题 | 第26-30页 |
| ·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 ·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 ·相关理论研究概况 | 第30-37页 |
| ·点——轴线空间结构系统理论 | 第30-31页 |
| ·城市触媒理论 | 第31-32页 |
| ·TOD 理论 | 第32-34页 |
| ·紧凑城市理论 | 第34-35页 |
| ·相关研究概述 | 第35-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3章 地上地下一体化空间体系设计框架 | 第38-52页 |
| ·地上地下一体化空间体系内涵 | 第38-46页 |
| ·体系特性 | 第38-39页 |
| ·体系效用 | 第39-40页 |
| ·主要构成要素 | 第40-46页 |
| ·地上地下一体化空间形成体系的时序 | 第46-48页 |
| ·城市建设引领下的轨道交通枢纽后期植入模式 | 第46-47页 |
| ·轨道交通枢纽导向下的城市公共功能空间外延展开模式 | 第47页 |
| ·同步形成的一体化理想模式 | 第47-48页 |
| ·地上地下一体化空间体系结构模型 | 第48-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第4章 地上地下一体化空间体系设计策略 | 第52-70页 |
| ·交通优先 | 第52-55页 |
| ·流线组织分层化 | 第52-53页 |
| ·转换节点直接化 | 第53-55页 |
| ·功能均质 | 第55-59页 |
| ·环境优质 | 第59-66页 |
| ·空间多样化 | 第59-61页 |
| ·品质同一化 | 第61-64页 |
| ·景观连续化 | 第64-66页 |
| ·设施保障 | 第66-69页 |
| ·安全保障 | 第66-68页 |
| ·市政配套 | 第68-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第5章 地上地下一体化空间体系设计手法 | 第70-98页 |
| ·体系内建立手法 | 第70-90页 |
| ·交通空间设计 | 第70-74页 |
| ·功能空间设计 | 第74-76页 |
| ·公共活动空间设计 | 第76-82页 |
| ·绿化景观设计 | 第82-90页 |
| ·空间维度拓展手法 | 第90-94页 |
| ·时间维度拓展手法 | 第94-95页 |
| ·时间耦合设计 | 第94-95页 |
| ·有机更新设计 | 第95页 |
| ·本章小结 | 第95-98页 |
| 结论 | 第98-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05页 |
| 附录 | 第105-11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0-112页 |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