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姚家岭铜铅锌矿床三维地质建模的铜陵地区中生代构造控矿作用分析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致谢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6页 |
| ·实际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 第16-18页 |
| ·实际工作量 | 第16-17页 |
| ·主要成果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 第18-23页 |
| ·区域地层 | 第18-20页 |
| ·区域构造演化 | 第20-22页 |
| ·基底发育阶段 | 第20-21页 |
| ·盖层沉积阶段 | 第21页 |
| ·板内变形阶段 | 第21-22页 |
| ·区域岩浆岩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铜陵隆起的构造特征 | 第23-31页 |
| ·铜陵隆起构造特征 | 第23-25页 |
| ·繁昌火山盆地构造特征 | 第25页 |
| ·区域应力场分析 | 第25-31页 |
| 第四章 姚家岭矿床三维地质模型建立 | 第31-51页 |
| ·三维形态模拟的原理和步骤 | 第31-32页 |
| ·地质数据库的建立 | 第32-39页 |
| ·地质数据库的组织形式 | 第32-33页 |
| ·建立地质数据库 | 第33-34页 |
| ·建立三维钻孔分布图 | 第34-39页 |
| ·剖面图的三维转换 | 第39-40页 |
| ·三维模型空间插值 | 第40-51页 |
| ·空间插值理论与方法 | 第41-45页 |
| ·基于钻孔数据的空间插值对比与分析 | 第45-51页 |
| 第五章 姚家岭矿区的三维建模及其地质意义 | 第51-61页 |
| ·姚家岭矿区地质特征 | 第51-54页 |
| ·地层 | 第51-52页 |
| ·矿区构造 | 第52-53页 |
| ·岩浆岩 | 第53-54页 |
| ·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54-57页 |
| ·地表三维模型 | 第54-55页 |
| ·地层三维模型 | 第55-56页 |
| ·矿体三维模型 | 第56-57页 |
| ·控矿作用及成矿构造分析 | 第57-61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