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一 | 第9-12页 |
·乙二醛酶Ⅰ的结构 | 第10页 |
·乙二醛酶Ⅰ的生理特性 | 第10页 |
·乙二醛酶Ⅰ的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 第10-11页 |
·模式生物粟酒裂殖酵母 | 第11-12页 |
第二章 Spglo1基因敲除菌株的构建 | 第12-29页 |
·材料与培养基 | 第12-15页 |
·菌种与质粒 | 第12页 |
·培养基及试剂 | 第12-15页 |
·实验方法 | 第15-24页 |
·引物设计 | 第15-16页 |
·上游同源臂的克隆 | 第16-20页 |
·下游同源臂的克隆 | 第20-21页 |
·目的基因SPBC12C2.12C的敲除 | 第21-23页 |
·yHL6381-△glo1菌株对不同浓度丙酮醛敏感性的表型研究 | 第23-24页 |
·yHL6381-△glo1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4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上游同源臂的克隆 | 第24-25页 |
·下游同源臂的克隆 | 第25页 |
·目的基因glo1的敲除的验证 | 第25-26页 |
·yHL6381-△glo1菌株对不同浓度丙酮醛敏感性的表型研究 | 第26页 |
·yHL6381-△glo1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6-28页 |
·讨论 | 第28-29页 |
第三章 丙酮醛还原酶的研究 | 第29-39页 |
·材料与培养基 | 第30-31页 |
·菌种及质粒 | 第30页 |
·材料 | 第30页 |
·培养基 | 第30-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35页 |
·引物设计 | 第31-34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胶回收DNA片段 | 第34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34页 |
·丙酮醛还原酶的敲除 | 第34-35页 |
·丙酮醛还原酶敲除菌株对丙酮醛敏感性的研究 | 第35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5-38页 |
·融合PCR琼脂糖凝胶电泳图 | 第35-36页 |
·基因敲除的验证 | 第36-37页 |
·丙酮醛还原酶敲除菌株对丙酮醛敏感性的表型研究结果 | 第37-38页 |
·实验讨论 | 第38-39页 |
第四章 MG降解途径中遗传相互作用基因的研究 | 第39-52页 |
·材料与培养基 | 第40页 |
·菌种及质粒 | 第40页 |
·材料 | 第40页 |
·培养基 | 第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44页 |
·pAF1-ura4质粒的构建 | 第40-41页 |
·重叠PCR方法构建菌株△plb1-yHL6381,△plb2-yHL6381,△plb3-yHL6381 | 第41-42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42页 |
·单敲菌株的构建 | 第42-44页 |
·双敲菌株的构建 | 第44页 |
·单敲及双敲菌株对丙酮醛敏感性的研究 | 第44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4-50页 |
·pAF1-ura4质粒的构建 | 第44-45页 |
·plbl,plb2,plb3重叠PCR各个片段琼脂糖凝胶电泳图 | 第45页 |
·重叠PCR琼脂糖凝胶电泳图 | 第45-48页 |
·基因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48-50页 |
·讨论 | 第50-52页 |
第五章 绪论二 | 第52-59页 |
·tRNA前体3’末端的加工 | 第52-54页 |
·原核生物tRNA前体3’末端的加工 | 第52-53页 |
·真核生物tRNA前体3’末端的加工 | 第53-54页 |
·参与tRNA加工的内切酶tRNase Z | 第54-56页 |
·tRNase Z的两种类型 | 第55页 |
·tRNase Z功能 | 第55-56页 |
·cDNA文库 | 第56页 |
·遗传学方法筛选抑制基因 | 第56-57页 |
·展望 | 第57-59页 |
第六章 温度敏感型突变体高表达抑制基因的筛选 | 第59-80页 |
·实验材料 | 第60-61页 |
·菌种和质粒 | 第60页 |
·cDNA文库 | 第60-61页 |
·培养基 | 第61页 |
·实验方法 | 第61-69页 |
·文库质粒的转化 | 第61-63页 |
·构建pLEV3-nxt3,pLEV3-tef102,pLEV3-trz2质粒 | 第63-64页 |
·pREP3X-pda1,pREP41X-pda1,pREP81X-pda1,pREP3X-pdb1,pREP41X-pdb1,pREP81X-pdb1质粒的构建 | 第64-66页 |
·构建pWH5系统质粒,pREP81X系统质粒探究trz2启动子 | 第66-69页 |
·实验结果 | 第69-78页 |
·pLEV3空载质粒扩增及试剂盒大提质粒 | 第69页 |
·trz2菌株回复突变率 | 第69-70页 |
·提高酵母菌株转化效率的方法研究 | 第70-71页 |
·pLEV3-nxt3,pLEV3-tef102质粒的构建 | 第71-72页 |
·pLEV3-nxt3重组质粒对trz2温度敏感菌的救活结果 | 第72页 |
·pLEV3-trz2质粒对trz2温度敏感菌的救活 | 第72-74页 |
·pREP3X-pda1,pREP3X-pdb1质粒的构建 | 第74-75页 |
·pREP3X-pda1,pREP41X-pda1,pREP81X-pda1,pREP3X-pdb1,pREP41X-pdb1,pREP81X-pdb1重组质粒对trz2温度敏感菌的救活结果 | 第75页 |
·pWH5系统质粒的构建 | 第75-76页 |
·pWH5系统质粒对trz2基因启动子的探索结果 | 第76-77页 |
·构建pREP81X系统质粒 | 第77页 |
·构建pREP81X系统质粒对trz2启动子的探索结果 | 第77-78页 |
·实验讨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附录 | 第85-88页 |
附录一 主要仪器 | 第85-86页 |
附录二 课题所用的质粒 | 第86-87页 |
附录三 本实验所用的菌种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