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一) 国外研究述评 | 第10-11页 |
(二) 国内研究述评 | 第11-13页 |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一) 研究的方法与视角 | 第13-14页 |
(二)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渊源及产生 | 第15-22页 |
一、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的思想溯源 | 第15-18页 |
(一) 总结了蒙田与帕斯卡尔的思想 | 第15页 |
(二) 继承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 第15-16页 |
(三) 发展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 第16页 |
(四) 借鉴了阿诺德的文化主义 | 第16-17页 |
(五) 分析了利维斯的文化危机理论 | 第17页 |
(六) 吸收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 第17-18页 |
二、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产生的现实背景 | 第18-21页 |
(一)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18-20页 |
(二)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产生的基本因素 | 第20-21页 |
注释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研究的发展过程 | 第22-30页 |
一、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研究的开启 | 第22-24页 |
二、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研究主流思想的形成 | 第24-26页 |
三、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研究的丰富 | 第26-27页 |
四、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的完善 | 第27-29页 |
注释 | 第29-30页 |
第四章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研究中的辩证维度 | 第30-39页 |
一、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研究中的否定维度 | 第30-35页 |
(一)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的心理学维度 | 第30-31页 |
(二)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的艺术审美维度 | 第31-33页 |
(三)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的政治维度 | 第33-34页 |
(四)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的技术理性维度 | 第34-35页 |
二、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研究中的肯定维度 | 第35-37页 |
注释 | 第37-39页 |
第五章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的发展态势及在当代的意义 | 第39-47页 |
一、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研究在当代的发展 | 第39-42页 |
(一) 从法兰克福学派到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 | 第39-40页 |
(二) 从法兰克福学派到后现代大众文化 | 第40-41页 |
(三) 大众文化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 第41-42页 |
二、 全球化境遇下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的意义 | 第42-43页 |
三、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研究对中国大众文化建设的启示 | 第43-46页 |
注释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