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8页 |
·论题缘起、研究思路及本文创新点 | 第9-12页 |
·论题的缘起 | 第9页 |
·研究思路 | 第9-11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1-12页 |
·样本地区的基本情况及考察方法、研究方法 | 第12-18页 |
·样本地区的基本情况 | 第12页 |
·考察的基本方法 | 第12-14页 |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4-18页 |
第2章 人民陪审员制度之遴选机制考察 | 第18-38页 |
·人民陪审员遴选标准的考察 | 第19-35页 |
·人民陪审员遴选标准的立法概况 | 第19页 |
·样本地区人民陪审员的基本情况 | 第19-21页 |
·各主体对人民陪审员遴选标准的期待 | 第21-25页 |
·两种视角下对于遴选标准的评价 | 第25-27页 |
·遴选标准趋于“精英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 第27-35页 |
·人民陪审员产生方式的考察 | 第35-38页 |
·人民陪审员产生方式的立法概况 | 第35页 |
·人民陪审员产生方式的考察与合理性分析 | 第35-36页 |
·各主体对人民陪审员产生方式的期待 | 第36-38页 |
第3章 人民陪审员制度之参审机制考察 | 第38-49页 |
·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的总体情况 | 第38-39页 |
·人民陪审员程序的启动 | 第39-43页 |
·陪审程序的启动方式与动机考察 | 第39-41页 |
·各主体对陪审程序启动方式的期待及原因分析 | 第41-43页 |
·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的程度及其影响 | 第43-49页 |
·庭审环节 | 第43-44页 |
·合议环节 | 第44-49页 |
第4章 人民陪审员制度之管理机制考察 | 第49-57页 |
·人民陪审员的培训情况考察 | 第49-53页 |
·人民陪审员培训机制的立法概况 | 第49页 |
·培训机制与履职能力的关系考察 | 第49-52页 |
·各主体对“专家型人民陪审员”的憧憬 | 第52-53页 |
·人民陪审员的考核情况考察 | 第53-57页 |
·人民陪审员考核机制的立法概况 | 第53-54页 |
·样本地区考核机制与参审结果的关系考察 | 第54-56页 |
·是否应当对人民陪审员实行“错案追究机制” | 第56-57页 |
第5章 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社会评价考察 | 第57-76页 |
·社会公众对陪审制度的认知情况考察 | 第57-60页 |
·社会公众采用陪审制度审判的意愿考察 | 第60-62页 |
·对陪审制度的认知情况与采用陪审制度审判意愿的关系考察 | 第60-61页 |
·对法院裁判公正的信任度与采用陪审制度审判意愿的关系考察 | 第61-62页 |
·社会公众担任人民陪审员的意愿考察 | 第62-70页 |
·对陪审制度的认知情况与担任陪审员意愿的关系考察 | 第62-63页 |
·对法院裁判公正的信任度与担任陪审员意愿的关系考察 | 第63-64页 |
·其他因素与担任陪审员意愿的关系考察 | 第64-70页 |
·各主体对人民陪审员制度未来走向的意向考察 | 第70-76页 |
·人民陪审员制度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吗 | 第70-72页 |
·人民陪审员制度或存或废的原因考察 | 第72-74页 |
·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方向考察 | 第74-76页 |
结语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