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信仰者的身体:面向宗教、社会与个体--基于上海L寺的研究
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一 研究问题与意义 | 第11-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已有研究回顾 | 第13-19页 |
(一)身体社会学研究述论 | 第13-16页 |
(二)宗教社会学对身体问题的讨论 | 第16-19页 |
三 田野个案的选择与研究 | 第19-22页 |
(一)调查对象 | 第19-2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三)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架构 | 第22-28页 |
一 核心概念 | 第22-26页 |
(一)身体 | 第22-24页 |
(二)佛教的身体 | 第24-26页 |
二 理论基础:处于社会结构与个体行动中的身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佛教的传统身体观念 | 第28-35页 |
一 经典教义中的身体观念 | 第28-32页 |
(一)舍身观念 | 第28-29页 |
(二)缘起说与身体的产生 | 第29-30页 |
(三)六道轮中的矛盾身体观念 | 第30-31页 |
(四)“修”出来的宗教与身体 | 第31-32页 |
二 修行与护持中的身体 | 第32-35页 |
(一)僧团共修的身体——戒、定、慧 | 第32-33页 |
(二)个人修成的身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基于身体的修行实践 | 第35-43页 |
一 身体成为修行最重要的工具 | 第35-38页 |
(一)佛教修身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35-36页 |
(二)以身体为基础的修行方式 | 第36-38页 |
二 日常生活与修行实践 | 第38-43页 |
(一)日常生活中的养生 | 第38-39页 |
(二)修行方法中的“养身” | 第39-40页 |
(三)修行实践中对疾病的认识 | 第40-43页 |
第五章 身体及修身:面向宗教、社会与个体 | 第43-56页 |
一 身体及其修行实践的宗教面向 | 第43-46页 |
(一)身体与佛教的发展和终极诉求 | 第44页 |
(二)身体与佛教的神圣性 | 第44-46页 |
二 身体及其修行实践的社会面向 | 第46-51页 |
(一)身体与自我认同 | 第46-48页 |
(二)身体与社会交往 | 第48-49页 |
(三)身体与权威的产生 | 第49-51页 |
三 身体及其修身实践的个体面向——私人性 | 第51-56页 |
(一)私人属性的身体 | 第51-53页 |
(二)私人选择的修行实践路径 | 第53-5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6-59页 |
一 佛教信仰的身体观念 | 第56页 |
二 三种面向的身体 | 第56-58页 |
三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一 | 第62-64页 |
附录二 | 第64-66页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