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导论 | 第8-12页 |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第8页 |
一、 选题的依据 | 第8页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8页 |
第二节 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 | 第8-10页 |
一、 国内研究成果 | 第8-9页 |
二、 国外研究成果 | 第9-10页 |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第10-12页 |
一、 研究的内容 | 第10页 |
二、 研究的方法 | 第10-11页 |
三、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剖析 | 第12-19页 |
第一节 高校大学生择业的内涵、形成及作用 | 第12-15页 |
一、 择业 | 第12页 |
二、 就业 | 第12-13页 |
三、 择业、就业和职业三者之间的关系 | 第13页 |
四、 大学生择业 | 第13-14页 |
五、 大学生择业意识的形成及作用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的内涵、特点及本质 | 第15-19页 |
一、 社会转型期的内涵 | 第15-16页 |
二、 社会转型的特点 | 第16-17页 |
三、 社会转型的本质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择业的变迁历程 | 第19-25页 |
第一节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择业方式的演变 | 第19-22页 |
一、 转型初始阶段:统包统分,服从分配的择业方式 | 第19-20页 |
二、 转型展开阶段: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择业方式 | 第20-21页 |
三、 转型深入阶段: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择业方式 | 第21-22页 |
第二节 转型期大学生择业演变的特点 | 第22-25页 |
一、 在择业方式上由统包统分转向自主择业 | 第22页 |
二、 在择业取向上由注重社会价值转向注重个人未来前景 | 第22-23页 |
三、 在择业选择上由一元化转向多元化 | 第23页 |
四、 从地域空间上服从国家安排走向选择更趋现实的择业地点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新形势下大学生择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25-33页 |
第一节 新形势下大学生择业现状 | 第25-28页 |
一、 当前大学生的择业的积极方面 | 第25-26页 |
二、 当前大学生择业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第二节 当前大学生择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8-33页 |
一、 历史因素 | 第28-29页 |
二、 社会因素 | 第29-30页 |
三、 家庭因素 | 第30页 |
四、 学校因素 | 第30-31页 |
五、 个人因素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强化新时期大学生科学择业的对策 | 第33-44页 |
第一节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第33-34页 |
一、 推进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 | 第33页 |
二、 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 | 第33-34页 |
三、 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 第34页 |
第二节 加强大学生择业教育 | 第34-36页 |
一、 高度重视高校择业教育 | 第35页 |
二、 构建大学生择业教育的科学内容体系 | 第35页 |
三、 创新大学生择业教育的方法 | 第35-36页 |
四、 优化校园文化 | 第36页 |
第三节 创建和谐的家庭氛围 | 第36-37页 |
一、 建立合理的家庭预期 | 第36-37页 |
二、 创建和谐的家庭氛围 | 第37页 |
第四节 优化大学生自我塑造 | 第37-44页 |
一、 树立正确的择业目标 | 第37-38页 |
二、 全面评估自己,合理定位自我 | 第38页 |
三、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 第38-39页 |
四、 树立与时俱进的择业观念 | 第39-44页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语 | 第48-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