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茶黄素类物质的概述 | 第13-14页 |
·茶黄素的理化性质 | 第13页 |
·茶黄素的功能 | 第13-14页 |
·体外氧化制备茶黄素 | 第14页 |
·红茶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红茶萎凋工艺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红茶发酵工艺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立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和实验设计 | 第20-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实验设计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萎凋温湿度条件对 PPO、POD、茶多酚和茶色素的影响 | 第22-29页 |
·材料、地点与仪器 | 第22页 |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实验地点 | 第22页 |
·实验试剂 | 第22页 |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实验处理 | 第22页 |
·样品制备方法 | 第22-23页 |
·酶活及主要成分测定 | 第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8页 |
·萎凋期间室内温湿度控制 | 第23页 |
·萎凋温湿度对萎凋叶含水量和 PPO 活力的影响 | 第23-25页 |
·萎凋温湿度对萎凋叶 POD 活力的影响 | 第25-26页 |
·发酵期间 PPO 和 POD 活性变化 | 第26页 |
·萎凋温湿度对茶多酚含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萎凋温湿度对成品茶茶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讨论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萎凋程度对 CTC 红碎茶品质及关键因子的影响 | 第29-35页 |
·材料、地点与仪器 | 第29页 |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实验地点 | 第29页 |
·实验试剂 | 第29页 |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实验处理 | 第29页 |
·样品制备方法 | 第29-30页 |
·丙酮粉制备、酶活性及主要成分测定 | 第30页 |
·感官审评方法 | 第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4页 |
·萎凋期间水分、酶活性及部分内含成分的变化 | 第30-31页 |
·萎凋程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31-32页 |
·萎凋程度对茶多酚的影响 | 第32页 |
·萎凋程度对儿茶素的影响 | 第32-33页 |
·萎凋程度对茶色素的影响 | 第33-34页 |
·萎凋程度对 CTC 红碎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 第34页 |
·讨论 | 第34-35页 |
第四章 不同条件对发酵叶 PPO、POD、茶多酚和茶色素的影响 | 第35-43页 |
·材料、地点与仪器 | 第35页 |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实验地点 | 第35页 |
·实验试剂 | 第35页 |
·实验仪器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实验处理 | 第35-36页 |
·样品制备方法 | 第36页 |
·丙酮粉制备、酶活及主要成分测定 | 第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1页 |
·不同处理对发酵叶 PPO 活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不同处理对发酵叶 POD 活性的影响 | 第37页 |
·不同处理对发酵叶茶多酚的影响 | 第37-38页 |
·不同处理对发酵叶儿茶素的影响 | 第38-40页 |
·不同处理对发酵叶茶色素的影响 | 第40-41页 |
·讨论 | 第41-43页 |
第五章 不同温度对 CTC 红碎茶发酵稳定性的影响 | 第43-49页 |
·材料、地点与仪器 | 第43页 |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实验地点 | 第43页 |
·实验试剂 | 第43页 |
·实验仪器 | 第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实验处理及样品制备 | 第43-44页 |
·丙酮粉制备、酶活性及主要成分测定 | 第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8页 |
·发酵温度的检测 | 第44页 |
·发酵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发酵温度对茶多酚、儿茶素的影响 | 第45-47页 |
·对茶色素的影响 | 第47-48页 |
·讨论 | 第48-4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9-51页 |
·本文总结 | 第49-50页 |
·萎凋温湿度条件对 PPO、POD、茶多酚和茶色素的影响 | 第49页 |
·萎凋程度对红茶品质及关键因子的影响 | 第49页 |
·不同条件对发酵叶 PPO、POD、茶多酚和茶色素的影响 | 第49-50页 |
·不同温度对 CTC 红碎茶发酵稳定性的影响 | 第50页 |
·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历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