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马铃薯病毒病的快速检测技术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2页 |
| ·马铃薯病毒病概述 | 第12页 |
| ·我国主要马铃薯病毒种类简介 | 第12-14页 |
| ·马铃薯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 ·传统生物学方法 | 第15页 |
| ·指示植物检测法 | 第15页 |
| ·电镜技术 | 第15页 |
| ·血清学技术 | 第15-17页 |
| ·核酸介导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17-20页 |
| ·PCR 检测技术 | 第17-19页 |
|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 第19-20页 |
| ·实验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32页 |
| ·实验材料 | 第22-24页 |
| ·试验样品来源 | 第22页 |
|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 ·常用缓冲液、培养基配方 | 第23-24页 |
| ·实验方法 | 第24-32页 |
| ·总 RNA 提取 | 第24-25页 |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25页 |
| ·cDNA 第一链的合成 | 第25-26页 |
| ·PCR 反应条件及体系优化 | 第26-30页 |
| ·PCR 退火温度的优化 | 第26-27页 |
| ·PCR 程序中 Mg~(2+)浓度的优化 | 第27-28页 |
| ·PCR 程序中 dNTPs 浓度的优化 | 第28-29页 |
| ·PCR 程序中引物浓度比例的优化 | 第29页 |
| ·PCR 反应程序 | 第29-30页 |
| ·cDNA 灵敏度的检测 | 第30页 |
| ·RT-PCR 产物的克隆与测序 | 第30-32页 |
| ·凝胶电泳 | 第30页 |
| ·PCR 产物回收 | 第30页 |
| ·连接 | 第30-31页 |
| ·转化 | 第31页 |
| ·菌液 PCR 鉴定 | 第31页 |
| ·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2-48页 |
| ·引物特异性检测 | 第32-33页 |
| ·四种病毒扩增产物的测序及同源性比较 | 第33-36页 |
| ·PCR 退火温度的选择 | 第36-37页 |
| ·PCR 反应条件优化 | 第37-45页 |
| ·Mg~(2+)浓度的优化 | 第37-39页 |
| ·dNTPs 浓度的优化 | 第39-41页 |
| ·PCR 引物浓度比例 | 第41-45页 |
| ·二重 PCR 引物浓度比例 | 第41-43页 |
| ·三重 PCR 引物浓度比例 | 第43-44页 |
| ·四重 PCR 引物浓度比例 | 第44-45页 |
| ·灵敏度检测 | 第45-47页 |
| ·马铃薯多重 PCR 的实际应用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小结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