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华煤液化残渣热解特性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 | 第10-11页 |
·研究煤液化残渣的意义 | 第11页 |
·煤直接液化技术机理和发展概况 | 第11-15页 |
·煤直接液化残渣的性质 | 第15-18页 |
·液化残渣的形成 | 第15-16页 |
·煤液化残渣的组成 | 第16-17页 |
·液化残渣的结构 | 第17页 |
·残渣的物化性质 | 第17-18页 |
·国内外液化残渣热解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成果 | 第18-19页 |
·有关残渣各类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0页 |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原料及实验方法 | 第22-26页 |
·样品的选取 | 第22页 |
·实验试剂仪器和方法 | 第22-24页 |
·实验试剂仪器 | 第22页 |
·实验方法 | 第22-24页 |
·实验装置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液化残渣及组分性质表征 | 第26-35页 |
·液化残渣的基本物性分析 | 第26页 |
·液化残渣萃取组分性质表征 | 第26-33页 |
·萃取组分FTIR测定 | 第27-28页 |
·萃取重油GCMS分析 | 第28-30页 |
·残渣及萃取组分的1H-NMR分析对比 | 第30-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液化残渣热解特性研究 | 第35-50页 |
·实验条件对残渣热解的影响 | 第35-40页 |
·残渣热解失重行为一般特性 | 第36页 |
·升温速率对残渣热解的影响 | 第36-38页 |
·不同热解气氛 | 第38-40页 |
·组分对残渣热解的影响 | 第40-45页 |
·残渣萃取组分的热解行为 | 第40-41页 |
·残渣及组分热解挥发分逸出规律分析 | 第41-43页 |
·各组分热解挥发分逸出规律分析 | 第43-45页 |
·残渣固定床热解产物表征 | 第45-49页 |
·实验装置和方法 | 第45-46页 |
·热解焦油的GC-MS分析 | 第46-48页 |
·热解焦的SEM分析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液化残渣催化热解的初步探索 | 第50-62页 |
·引言 | 第50页 |
·残渣中灰分对热解的自催化作用 | 第50-55页 |
·脱灰残渣热解曲线分析 | 第51-53页 |
·残渣与脱灰残渣热解挥发分逸出规律 | 第53-54页 |
·灰分对残渣热解的催化作用机理 | 第54-55页 |
·固体热载体作用下的残渣热解 | 第55-61页 |
·Fe_2S_3对残渣热解行为的影响 | 第55-58页 |
·CaO对残渣热解行为的影响 | 第58-60页 |
·其他金属盐催化剂对残渣热解的影响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煤与残渣共热解行为的探索 | 第62-70页 |
·不同掺混比例半焦对残渣热解行为的影响 | 第62-64页 |
·半焦形态结构及性质 | 第62-63页 |
·热解挥发分逸出曲线 | 第63-64页 |
·煤与残渣不同配比下共热解特性 | 第64-68页 |
·府谷煤性质,工业元素分析 | 第64-65页 |
·共热解失重曲线和挥发分逸出规律 | 第65-68页 |
·共热解机理探讨 | 第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总结 | 第70-71页 |
建议与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