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石窟寺中裸身舞蹈形象研究--以敦煌莫高窟壁画为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绪论 | 第12-19页 |
|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三、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16-18页 |
| 四、思路与结构 | 第18-19页 |
| 第一章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舞蹈形象 | 第19-32页 |
| 第一节 佛教的传入与敦煌莫高窟的形成 | 第19-22页 |
|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 第19-20页 |
| ·佛教石窟寺的兴起 | 第20-21页 |
| ·敦煌莫高窟莫高窟的形成 | 第21-22页 |
| 第二节 敦煌莫高窟中的图像——壁画 | 第22-26页 |
| ·壁画的产生 | 第22-23页 |
| ·壁画的制作方法 | 第23页 |
| ·壁画的内容分类 | 第23-26页 |
| 第三节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舞蹈形象 | 第26-32页 |
| ·佛教乐舞 | 第27-30页 |
| ·世俗乐舞 | 第30页 |
| ·敦煌壁画中舞蹈形象特点 | 第30-32页 |
| 第二章 历史演变下的裸身舞蹈形象 | 第32-58页 |
| 第一节 早期——北凉、北魏和西魏 | 第32-41页 |
| ·北凉 | 第32-35页 |
| ·北魏 | 第35-38页 |
| ·西魏 | 第38-41页 |
| 第二节 中期——北周和隋 | 第41-45页 |
| ·北周 | 第42-44页 |
| ·隋代 | 第44-45页 |
| 第三节 鼎盛期——唐、五代时期 | 第45-54页 |
| ·初唐 | 第46-48页 |
| ·盛唐 | 第48-49页 |
| ·中唐 | 第49-51页 |
| ·晚唐 | 第51-52页 |
| ·五代 | 第52-54页 |
| 第四节 晚期——宋、西夏、元 | 第54-58页 |
| ·宋代 | 第54-55页 |
| ·西夏 | 第55页 |
| ·元代 | 第55-58页 |
| 第三章 佛教石窟寺中裸身舞蹈形象的成因 | 第58-71页 |
| 第一节 历史文化溯源 | 第58-65页 |
| ·希腊说 | 第58-59页 |
| ·印度说 | 第59-62页 |
| ·中亚和龟兹 | 第62-63页 |
| ·中原特色 | 第63-65页 |
| 第二节 宗教理论解读 | 第65-66页 |
| ·裸身——表现超脱尘世的圣洁之身 | 第65-66页 |
| ·似裸非裸——仍然保留的宗教符号 | 第66页 |
| 第三节 裸身舞蹈形象的再探究 | 第66-71页 |
| ·裸身舞蹈形象的图像学分析 | 第66-68页 |
| ·古代中国审美标准下的裸身舞蹈形象 | 第68-70页 |
| ·裸身舞蹈形象有佛教艺术教育的作用 | 第70-71页 |
| 结语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