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研究对象和框架 | 第10-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相关概念 | 第12-15页 |
| 第二章 三峡库区城市滨江生态景观带的概况解析 | 第15-21页 |
| ·三峡库区城市滨江生态景观带的概况 | 第15-17页 |
| ·自然环境对库区滨江生态景观带设计的影响 | 第15-17页 |
| ·社会经济对库区滨江生态景观带设计的影响 | 第17页 |
| ·三峡库区城市滨江带现存的主要问题 | 第17-19页 |
| ·自然生态脆弱的问题 | 第17-18页 |
| ·城市景观缺失的问题 | 第18-19页 |
| ·三峡库区城市滨江生态景观带规划设计的现实意义 | 第19-21页 |
| 第三章 三峡库区城市滨江生态景观带的景观解析 | 第21-29页 |
| ·三峡库区城市滨江生态景观带的空间形态分析 | 第21-22页 |
| ·三峡库区城市滨江生态景观带的景观特征分析 | 第22-23页 |
| ·山水格局 | 第22页 |
| ·自然生态 | 第22-23页 |
| ·历史人文 | 第23页 |
| ·三峡库区城市滨江生态景观带的生态因素分析 | 第23-24页 |
| ·三峡库区城市滨江生态景观带的空间构成要素分析 | 第24-29页 |
| 第四章 三峡库区城市滨江生态景观带的设计探究 | 第29-39页 |
| ·三峡库区城市滨江生态景观带的设计原则 | 第29-31页 |
| ·生态安全为重的设计原则 | 第29页 |
| ·“场所精神”的设计原则 | 第29-30页 |
| ·人工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结合的设计原则 | 第30页 |
| ·多学科技术的支撑设计原则 | 第30-31页 |
| ·三峡库区城市滨江生态景观带的设计方法 | 第31-39页 |
| ·城市轮廓线的规划设计 | 第31-33页 |
| ·生态景观廊道的规划设计 | 第33-36页 |
| ·驳岸设计 | 第36-39页 |
| 第五章 三峡库区城市生态景观带的整合设计 | 第39-53页 |
| ·三峡库区城市生态景观带的整合设计 | 第39-42页 |
| ·准确的形象定位 | 第39页 |
| ·合理的功能分区 | 第39-40页 |
| ·科学的生态建设 | 第40页 |
| ·全面的景观设计 | 第40-42页 |
| ·库区城市滨江生态景观带的规划设计——以奉节为例的整合设计 | 第42-53页 |
| ·地理概况 | 第43-44页 |
| ·历史文化资源 | 第44-45页 |
| ·现存问题 | 第45页 |
| ·奉节城市滨江生态景观带的整合设计 | 第45-51页 |
| ·小结 | 第51-53页 |
| 结语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