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钌多吡啶配合物与核酸的键合机理及其阴离子识别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22页
   ·前言第10-11页
   ·核酸的结构和性质第11-17页
     ·核酸的组成第11-12页
     ·核酸的结构第12-15页
     ·DNA二级结构的稳定因素第15-16页
     ·DNA的变性与复性第16-17页
   ·核酸的合成及化学修饰第17-18页
     ·核酸的化学合成第17页
     ·核酸的酶促合成第17-18页
     ·核酸的化学修饰第18页
   ·核酸的应用第18-19页
   ·核酸与配合物作用模式的影响因素第19-21页
   ·研究展望第21-22页
第2章 带羰基的钌(II)配合物与核酸的作用及其细胞毒性第22-35页
   ·引言第22页
   ·实验部分第22-27页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22-24页
     ·实验方法第24-25页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第25-27页
   ·结果和讨论第27-34页
     ·配合物 1 的1~HNMR 谱图第27-28页
     ·配合物 1 的电子吸收光谱第28-29页
     ·配合物 1 与 DNA作用的电子吸收光谱第29-30页
     ·配合物 1 与 DNA/RNA 作用的荧光光谱第30-31页
     ·配合物 1 的反向盐滴定研究第31-32页
     ·配合物 1 的粘度研究第32-33页
     ·配合物 1 的细胞毒性研究第33-34页
   ·小结第34-35页
第3章 带硝基 /氨基的钌 (II) 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第35-45页
   ·引言第35页
   ·实验部分第35-38页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35页
     ·实验方法第35-36页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第36-38页
   ·结果和讨论第38-44页
     ·配合物 3 的1~HNMR谱图第38页
     ·配合物 2 和配合物 3 的电子吸收光谱第38-39页
     ·配合物 2 和配合物 3 与DNA作用的电子吸收光谱第39-40页
     ·配合物 2 和配合物 3 与DNA作用的荧光光谱第40-41页
     ·配合物 2 和配合物 3 的EB竞争研究第41-42页
     ·配合物 2 和配合物 3 的反向盐滴定研究第42-43页
     ·配合物 2 和配合物 3 的粘度研究第43-44页
   ·小结第44-45页
第4章 非平面钌 (II) 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第45-59页
   ·引言第45页
   ·实验部分第45-48页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45-46页
     ·实验方法第46页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第46-48页
   ·结果和讨论第48-58页
     ·配合物 4 和配合物 5 的表征第48-50页
     ·配合物 4 和配合物 5 的电子吸收光谱第50-51页
     ·配合物 4 和配合物 5 与DNA作用的电子吸收光谱第51-52页
     ·配合物 4 和配合物 5 与DNA作用的荧光光谱第52-54页
     ·配合物 4 和配合物 5 的EB竞争研究第54-55页
     ·配合物 4 和配合物 5 的粘度研究第55-56页
     ·配合物 4 和配合物 5 光诱导DNA断裂的研究第56-58页
   ·结论第58-59页
第5章 钌配合物[Ru(bpy)_2(npid)]~(2+)对醋酸根的识别作用第59-68页
   ·引言第59页
   ·实验部分第59-60页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59页
     ·实验方法第59-60页
   ·结果和讨论第60-67页
     ·配合物 2 阴离子识别的荧光光谱第60-63页
     ·酸碱对配合物 2 的影响第63-64页
     ·配合物 2 的“开-关-开”光开关现象第64-66页
     ·配合物 2 阴离子识别的紫外光谱第66-67页
   ·小结第67-68页
第6章 钌配合物[ Ru(bpy)_2(apid)]~(2+)对硫酸氢根的识别第68-78页
   ·引言第68页
   ·实验部分第68页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68页
     ·实验方法第68页
   ·结果和讨论第68-77页
     ·配合物 3 阴离子识别的荧光光谱第68-70页
     ·酸碱对配合物 3 的影响第70-73页
     ·配合物 3 阴离子识别的紫外光谱第73-77页
   ·小结第77-78页
结论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9页
致谢第89-90页
个人简介及发表文章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氢键局域协同驱动的水溶性高分子温敏特性
下一篇:LiV3O8的改性及其作为水性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