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村经济结构与体制论文--农业合作形式论文--经济联合体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组织化理论流派及其比较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8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第13-18页
  一、研究背景第13-17页
  二、选题意义第17-18页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农民组织化问题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研究综述第18-33页
  一、国外研究综述第18-27页
  二、国内现状综述第27-33页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和创新第33-38页
第二章 新乡村建设学派第38-71页
 第一节 新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与新乡村建设学派第38-46页
  一、温铁军与新乡村建设运动第38-44页
  二、李昌平与新乡村建设运动第44-45页
  三、新乡村建设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第45-46页
 第二节 早期乡村建设学派:新乡村建设运动的思想历史渊源第46-52页
  一、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和合作社实践第46-48页
  二、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和合作社实践第48-51页
  三、早期乡村建设学派思想评述和新乡村建设学派的继承与创新第51-52页
 第三节 新乡村建设学派的理论体系及理论观点第52-67页
  一、温铁军乡村建设思想和农民组织化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第52-62页
  二、李昌平关于乡村建设思想和农民组织化的理论观点第62-67页
 第四节 新乡村建设学派提出的政策建设第67-68页
 第五节 新乡村建设学派的主要特征及对其评析第68-71页
第三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流派第71-99页
 第一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流派的形成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第71-76页
  一、张晓山、苑鹏的生平和著作第71-73页
  二、张晓山、苑鹏对农村经济组织研究的思想演进第73-75页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流派的其他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第75-76页
 第二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流派的思想渊源第76-83页
  一、国际合作社联盟确定的合作社原则第76-79页
  二、新制度经济学对组织和制度的研究第79-82页
  三、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第82-83页
 第三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流派的理论观点及其研究方法第83-91页
  一、关于合作社基本原则及有关基本理论第84-86页
  二、关于西方合作社思想流派第86页
  三、关于合作社与国家关系的理论观点第86-88页
  四、关于国家立法与合作社的发展以及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有关的几个问题第88-89页
  五、关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方向和我国合作社发展的未来方向第89-91页
  六、研究方法:个案调研、定量分析和访谈、实地调研第91页
 第四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流派提出的政策建议第91-92页
 第五节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流派的简要评析第92-94页
 附录 中央关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演变及对其评析第94-99页
第四章 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理论流派第99-131页
 第一节 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理论流派的形成及其代表人物第99-108页
  一、徐祥临的生平和著作第99-100页
  二、徐祥临综合性农业合作社思想理论体系形成的思想进程第100-107页
  三、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理论流派的其他代表人物及代表作第107-108页
 第二节 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理论流派的思想渊源第108-113页
  一、日本农协的建立思想和组织结构第108-112页
  二、中国革命的基本理论第112-113页
  三、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第113页
 第三节 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理论流派的理论体系及其内容第113-119页
  一、传统经济部门货币短缺的一般性特征第113-115页
  二、宏观调控的财政和金融政策是改造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本手段第115-116页
  三、以综合性农业合作社为载体来承载政府向传统部门的货币投放第116-117页
  四、把传统合作经济组织改造成为适合我国国情的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第117-118页
  五、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理论流派的研究方法第118-119页
 第四节 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理论流派提出的政策主张第119-120页
 第五节 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理论流派的社会影响及对其评析第120-122页
 附录 徐祥临的学术思想访谈记录第122-131页
第五章 比较与结论第131-156页
 第一节 三大理论流派对我国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的学术影响、意义及争论第131-142页
  一、三大理论流派的学术影响和意义第131-133页
  二、三大理论流派学术观点的分歧和争论第133-142页
 第二节 对三大理论流派关于我国农民组织化发展模式的经济学分析第142-149页
  一、组织:资源配置的方式与交易费用的节约第142-146页
  二、我国农民合作社组织:农业领域中间组织的的目标模式第146-147页
  三、对三大理论流派关于农民组织化不同合作社发展模式的评析第147-149页
 第三节 基本结论和启示第149-156页
  一、基本结论第149-152页
  二、启示第152-156页
参考文献第156-167页
致谢第167-168页

论文共1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居民消费倾向问题研究
下一篇:国际金融格局调整及中国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