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运专线网络承载能力及其可靠性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3-16页 |
·我国高速铁路飞速发展 | 第13-14页 |
·客运市场需求量大 | 第14-16页 |
·客运专线网络能力研究的缺失 | 第16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的目标与思路 | 第17-18页 |
·研究的内容与结构 | 第18-19页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9-21页 |
2 客运专线路网承载能力的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39页 |
·客运专线路网承载能力概述 | 第21-23页 |
·客运专线网络的概念 | 第21页 |
·客运专线路网承载能力的概念 | 第21-22页 |
·路网承载能力与通过能力和输送能力的关系 | 第22页 |
·客运专线路网承载能力的特性 | 第22-23页 |
·路网承载能力所涉及的研究内容 | 第2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34页 |
·铁路通过能力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交通网络输送能力研究 | 第28-31页 |
·交通网络可靠性研究现状 | 第31-34页 |
·道路交通网络承载能力研究方法介绍 | 第34-38页 |
·备用能力模型 | 第35-36页 |
·网络区域备用能力模型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3 客运专线路网承载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45页 |
·旅客需求 | 第39-40页 |
·能力限制 | 第40-42页 |
·车站的能力限制 | 第40页 |
·区间的能力限制 | 第40-42页 |
·服务网络 | 第42页 |
·择路行为 | 第42-43页 |
·服务水平 | 第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4 基于物理网络的客运专线网络承载能力优化研究 | 第45-75页 |
·物理网络与路网承载能力的关系 | 第45-46页 |
·基于物理网络的客运专线网络承载能力的定义 | 第46页 |
·物理服务网络的描述 | 第46-47页 |
·相关概念与模型的假设 | 第47-49页 |
·OD非对称和OD对称模式 | 第47-48页 |
·模型的假设 | 第48-49页 |
·客运专线路网备用能力模型 | 第49-57页 |
·符号的定义 | 第49-50页 |
·旅客出行阻抗 | 第50-54页 |
·服务水平 | 第54-55页 |
·路网备用能力模型 | 第55-57页 |
·模型算法 | 第57-58页 |
·算例 | 第58-74页 |
·OD非对称模式 | 第59-63页 |
·OD对称模式 | 第63-67页 |
·参数的灵敏度分析 | 第67-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5 基于开行方案优化的客运专线网络承载能力研究 | 第75-105页 |
·基于开行方案的客运专线网络承载能力的定义 | 第75页 |
·开行方案服务网络的描述 | 第75-76页 |
·基于开行方案的客运专线网络承载能力研究方法 | 第76-77页 |
·开行方案优化模型 | 第77-86页 |
·客运专线旅客开行方案的内容 | 第77-78页 |
·客运专线旅客开行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 | 第78-79页 |
·模型的前提与假设 | 第79页 |
·符号的定义 | 第79-80页 |
·铁路部门的费用 | 第80-81页 |
·乘客的阻抗 | 第81-83页 |
·开行方案优化模型 | 第83-84页 |
·初始开行方案的确定方法 | 第84-85页 |
·开行方案优化方法 | 第85-86页 |
·开行方案承载能力模型 | 第86-92页 |
·符号的定义 | 第86-87页 |
·乘客的阻抗 | 第87-88页 |
·服务水平 | 第88-89页 |
·路网备用能力模型 | 第89-91页 |
·模型算法 | 第91-92页 |
·算例分析 | 第92-104页 |
·优化的开行方案 | 第92-96页 |
·开行方案的承载能力 | 第96-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6 路网承载能力可靠性研究 | 第105-115页 |
·可靠性研究的意义 | 第105页 |
·路网承载能力可靠性研究 | 第105-107页 |
·路网容量可靠性研究 | 第106页 |
·服务水平可靠性研究 | 第106页 |
·综合仿真模型 | 第106-107页 |
·算例分析 | 第107-113页 |
·物理网络承载能力可靠性算例 | 第108-110页 |
·开行方案承载能力可靠性算例 | 第110-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15-117页 |
·主要工作和研究结论 | 第115-116页 |
·进一步的研究内容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5页 |
作者简历 | 第125-12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