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

戒日王戏剧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为何选择戒日王戏剧开展研究第10-12页
 第二节 研究背景——国内外对戒日王戏剧的研究情况第12-17页
  一、国内对戒日王戏剧译介及研究状况分析第12-14页
  二、国外学者对戒日王戏剧的英文译著及论述第14-16页
  三、戒日王戏剧研究应建立在梵语戏剧研究的背景之上第16-17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限制第17-19页
  一、研究方法第17-18页
  二、研究限制第18-19页
第二章 戒日王及其剧作第19-39页
 第一节 戒日王生平第19-22页
  一、有关戒日王的文献资料第19-20页
  二、戒日王生平第20-22页
 第二节 戒日王的文艺活动与创作及其著作权辨析第22-27页
  一、文艺活动及创作第22-24页
  二、从剧本出发辨析戒日王的著作权第24-27页
 第三节 戒日王与优填王——剧作家与男主人公的交集第27-33页
 第四节 《龙喜记》——戒日王的晚年心境第33-39页
第三章 戒日王戏剧的创作与表演第39-60页
 第一节 剧作类型分析第39-42页
  一、《龙喜记》对《舞论》的遵循与突破第39-40页
  二、《妙容传》和《璎珞传》——那底迦剧的早期代表作品第40-42页
 第二节 情与味的展现第42-50页
  一、情味是梵语戏剧的美学基础第42-44页
  二、剧作情味分析第44-48页
  三、情味表达的特点第48-50页
 第三节 程式化的角色第50-53页
  一、男主人公第50页
  二、女主人公第50-51页
  三、女伴第51-52页
  四、丑角第52-53页
 第四节 舞台呈现浅析第53-60页
  一、幕布的运用第54-56页
  二、舞台空间的划分和转换第56-57页
  三、虚拟的表演方法第57-60页
第四章 戒日王与其他梵语戏剧家的比较研究第60-74页
 第一节 《璎珞传》与《惊梦记》的比较阅读第60-68页
  一、《惊梦记》对《璎珞传》的影响第61-63页
  二、人物塑造与古代印度宫廷伦理第63-66页
  三、艺术风格比较第66-68页
 第二节 戒日王与迦梨陀娑——各有擅长,自成风格第68-74页
  一、迦梨陀娑对戒日王戏剧创作的影响以及戒日王艺术风格的形成与演变第68-70页
  二、各有擅长,自成风格——戒日王与迦梨陀娑艺术风格比较第70-74页
第五章 《妙容传》的剧中剧与古印度人的戏剧观念第74-81页
 第一节 《妙容传》剧中剧概述第74-76页
 第二节 从剧中剧看戒日王时代印度人的戏剧观念第76-81页
  一、戏剧是对历史、现实及神话传说的模仿第77-78页
  二、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第78-79页
  三、关于戏剧的假定性第79-81页
第六章 戒日王与中印交流第81-92页
 第一节 戒日王对中印交流的贡献第81-83页
 第二节 从戒日王戏剧看印度文化在唐代的影响第83-92页
  一、泼胡乞寒戏第84-87页
  二、幻术第87-88页
  三、合生第88-92页
参考文献第92-97页
致谢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图像政治--1961-1969年美术作品中的刘少奇形象
下一篇:《红楼梦》悲剧艺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