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言 | 第9-16页 |
一、桑巴特其人及其主要著作 | 第9-11页 |
(一) 早期生涯:社会主义和经济学 | 第9-10页 |
(二) 中年职业生涯与社会学 | 第10页 |
(三) 晚期生涯与国家社会主义 | 第10-11页 |
二、桑巴特思想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 国外 | 第11-12页 |
(二) 国内 | 第12-14页 |
三、本文的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二)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桑巴特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16-32页 |
一、研究社会主义的方法论 | 第16-18页 |
(一) 概念分析法 | 第16-17页 |
(二) 反对将自然科学的方法应用到社会历史领域 | 第17-18页 |
二、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根源 | 第18-19页 |
(一) 经济根源 | 第18页 |
(二) 社会根源 | 第18-19页 |
三、社会主义的概念及类别 | 第19-21页 |
(一) 社会主义的概念 | 第19-20页 |
(二) 社会主义的类别 | 第20-21页 |
四、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 | 第21-25页 |
(一) “科学的”社会主义逻辑不通 | 第21-22页 |
(二) 马克思主义只适用于资本主义时代 | 第22-23页 |
(三) 自由、平等概念与资产阶级价值类似 | 第23-24页 |
(四) 大企业具有优先性事实不确 | 第24-25页 |
五、德意志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 第25-32页 |
(一) 德意志社会主义的含义 | 第25-26页 |
(二) 德意志社会主义的政治 | 第26-29页 |
(三) 德意志社会主义的经济 | 第29-32页 |
第二章 桑巴特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思想的比较 | 第32-43页 |
一、相同点 | 第32-35页 |
(一) 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 第32-33页 |
(二) 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 | 第33-34页 |
(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 | 第34-35页 |
二、不同点 | 第35-43页 |
(一) 理论基础 | 第35-36页 |
(二) 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 | 第36-37页 |
(三) 社会主义发展的前途 | 第37-39页 |
(四) 社会主义实现的主体 | 第39-40页 |
(五) 社会主义实现的途径 | 第40-41页 |
(六) 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 第41-42页 |
(七) 对大工业生产的态度 | 第42-43页 |
第三章 桑巴特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价值与缺陷 | 第43-55页 |
一、桑巴特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价值 | 第43-48页 |
(一) 重视社会经济制度的复杂性 | 第43-44页 |
(二) 重视精神、文化的价值 | 第44-46页 |
(三) 正确看待经济利益的作用 | 第46-47页 |
(四) 辩证地对待技术 | 第47-48页 |
二、桑巴特社会主义思想的缺陷 | 第48-55页 |
(一) 反对经济和技术的持续变革 | 第48-49页 |
(二) 要求复农化违背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 第49-50页 |
(三) 具有狄隘的民族主义的倾向 | 第50-51页 |
(四) 具有帝国主义的思想残余 | 第51-53页 |
(五) 把个人看成实现国家目的的工具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