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一、 绪论 | 第10-18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三) 相关研究概况 | 第13-17页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四) 研究理论工具和分析方法 | 第17页 |
1. 理论工具 | 第17页 |
2. 分析方法 | 第17页 |
(五)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二、 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线”分析 | 第18-25页 |
(一) 相关基本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1. 群体性事件概念界定 | 第18页 |
2. 群体性事件“导火线”阻断机制的内涵界定 | 第18-19页 |
(二) “导火线”事件的类型与特征 | 第19-23页 |
1. 直接利益冲突型“导火线”事件及其特点分析 | 第19-21页 |
2. 非直接利益冲突型“导火线”事件及其特点分析 | 第21-23页 |
(三) “导火线”事件演变为群体性事件的条件 | 第23-25页 |
1. 社会矛盾的积累提供的“燃烧物质” | 第24页 |
2. 社会舆论形成的“助燃剂” | 第24页 |
3. “导火线”事件引起情绪共振,成为点燃“干柴”的“明火” | 第24页 |
4. 地方政府能力不足,使阻断群体性事件的“防火墙”失效 | 第24-25页 |
三、 “导火线”事件演变为群体性事件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25-34页 |
(一) 通钢事件 | 第25-28页 |
1. 事件概述 | 第25-26页 |
2. “导火线”事件处置中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二) 石首事件 | 第28-29页 |
1. 事件概况 | 第28页 |
2. 政府在“导火线”事件处置中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三) 上海莲花河畔景苑倒楼事件 | 第29-31页 |
1. 事件概述 | 第29-30页 |
2. 政府成功处置倒楼事件得到的启示 | 第30-31页 |
(四) 德江事件 | 第31-33页 |
1. 事件概述 | 第31-32页 |
2. 政府处置得当成功阻断群体性事件的启示 | 第32-33页 |
(五) 案例小结 | 第33-34页 |
四、 当前群体性事件“导火线”阻断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4-38页 |
(一) 体制性迟钝,错过最佳处置时机 | 第34-35页 |
(二) 漠视敏感事件 | 第35页 |
(三) 定性武断,警力使用不当 | 第35-36页 |
(四) 政府的不恰当处置导致矛盾转移 | 第36-37页 |
(五) 信息公开不及时,谣言迅速发酵催化了矛盾升级 | 第37页 |
(六) 事后反思问责不到位,为“导火线”重燃埋下隐患 | 第37-38页 |
五、 构建群体性事件“导火线”阻断机制的策略选择 | 第38-48页 |
(一) 构建“导火线”阻断机制的指导原则 | 第38-40页 |
1. 正确认识和实践和谐社会理论,是我们正确认识“导火线”事件内涵和性质的基础 | 第38-39页 |
2. 正确认识和充分利用矛盾酝酿发展的过程,尽可能把“阻断”环节提前到“导火线”事件 | 第39-40页 |
(二) “导火线”事件阻断的具体策略 | 第40-48页 |
1. 构建和完善“导火线”阻断的机制和制度 | 第40-42页 |
2. 提高政府应对“导火线”事件的能力 | 第42-45页 |
3. “导火线”事件现场处置策略 | 第45-46页 |
4. 重视社会自我调节机制的建立,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利益沟通协调中的重要作用 | 第46-47页 |
5. 提高民众通过体制内的利益表达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