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1. 气味理论的源流与成就 | 第11-22页 | 
|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奠定中药气味理论基础 | 第11-12页 | 
| ·气味理论到魏晋南北朝时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 | 第12-13页 | 
| ·在唐代大量的临床实践带来气味认识的进步 | 第13页 | 
| ·北宋气味理论的新发展 | 第13-14页 | 
| ·南宋金元诸家结合临床,补充和延伸了气味理论 | 第14-16页 | 
| ·提出“气臭学说” | 第14-15页 | 
| ·运用四气五味理论阐方释药 | 第15页 | 
| ·建立了以形、色、性、味、体为主干的理论模式 | 第15-16页 | 
| ·丰富气味理论的内容 | 第16页 | 
| ·李时珍实事求是、重视实践,使气味理论从传统理论向科学用药迈进 | 第16-19页 | 
| ·修正气味、增加主治 | 第17页 | 
| ·根据药物的生长习性、性状,推理气味 | 第17-18页 | 
| ·重视临床应验,创药物新气味 | 第18页 | 
| ·亲身体验、阐明气味理论 | 第18-19页 | 
| ·清代气味理论的研究 | 第19页 | 
| ·现代气味理论研究的科学成就 | 第19-22页 | 
| ·高晓山主编的《中药药性论》是气味理论的一次较全面、系统的大总结 | 第19页 | 
| ·气味理论现代研究的最新成果 | 第19-22页 | 
| 2. 气味理论的内涵本质及意义 | 第22-26页 | 
| ·气味理论与中医理论密不可分 | 第22页 | 
| ·气味是本原、实体范畴 | 第22-23页 | 
| ·气味是功能模型范畴 | 第23-24页 | 
| ·气味负效应 | 第24-26页 | 
| 3. 气味理论的不足之处 | 第26-30页 | 
| ·气味理论不足的原因 | 第26-27页 | 
| ·不足的具体表现 | 第27-30页 | 
| ·气味理论的局限性 | 第27页 | 
| ·气味理论的滞后性 | 第27-28页 | 
| ·气味理论的内涵与外延的“矛盾” | 第28页 | 
| ·气味理论难以系统解释临床疗效 | 第28-30页 | 
| 4. 气味理论研究的思路方法与意义 | 第30-41页 | 
| ·传承气味理论的精髓 | 第30-31页 | 
| ·关注气味理论的影响因素 | 第30-31页 | 
| ·重视气味理论的价值 | 第31页 | 
| ·发展气味理论 | 第31-33页 | 
| ·六气说 | 第31-32页 | 
| ·九味说 | 第32-33页 | 
| ·气味理论的现代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3-41页 | 
| ·立足气味理论,加强功能药性研究 | 第33-35页 | 
| ·中药气味理论研究与药理相结合 | 第35-37页 | 
| ·中药分子药性学的研究 | 第37-39页 | 
| ·组分配伍研制 | 第39页 | 
| ·组群中药四性组合性效谱研究 | 第39-40页 | 
| ·中药气味理论研究需要多学科有机结合 | 第40-41页 | 
| 结语 | 第4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 第47-48页 | 
| 附录 | 第48-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