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图目录 | 第11-13页 |
表目录 | 第13-14页 |
1 绪论 | 第14-31页 |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9页 |
·细观力学行为研究 | 第16-17页 |
·复合推进剂细观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复合材料细观结构建模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高聚物的超弹性本构模型研究进展 | 第22-26页 |
·复合推进剂细观损伤的数值仿真研究进展 | 第26-29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2 复合推进剂细观损伤与宏观力学性能的相关性研究 | 第31-50页 |
·推进剂的宏观力学特征及理论 | 第31-38页 |
·推进剂的粘弹特性 | 第31-32页 |
·蠕变和应力松弛 | 第32-34页 |
·线粘弹性本构模型 | 第34-37页 |
·粘弹泊松比的数学表征 | 第37-38页 |
·复合推进剂细观损伤观测与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 第38-41页 |
·材料及试验方法 | 第38-39页 |
·试验设备 | 第39-41页 |
·细观结构与宏观力学性能的相关性分析与讨论 | 第41-49页 |
·脱湿形貌与应力应变的相关性分析 | 第41-43页 |
·脱湿与应变率的相关性分析 | 第43-46页 |
·脱湿对泊松比的影响分析 | 第46-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3 复合推进剂细观结构模型 | 第50-58页 |
·颗粒几何模型分析 | 第50-51页 |
·复合推进剂颗粒随机堆积模型 | 第51-54页 |
·顺序算法基本原理 | 第51-52页 |
·模型简化与实现 | 第52-54页 |
·复合推进剂胞元计算模型 | 第54-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4 基体的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研究 | 第58-67页 |
·HTPB/IPDI固化弹性体的超弹性本构模型 | 第58-64页 |
·超弹性本构模型 | 第58-60页 |
·材料制备及试验方法 | 第60-62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2页 |
·模型参数拟合与分析 | 第62-63页 |
·HTPB/IPDI/Al固化体系的力学特性及本构参数 | 第63-64页 |
·HTPB/IPDI固化弹性体的粘超弹特性分析 | 第64-66页 |
·松弛实验方法 | 第64-65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5 复合推进剂细观损伤数值仿真研究 | 第67-82页 |
·界面粘聚区本构模型 | 第67-71页 |
·粘聚区本构关系 | 第67-69页 |
·界面损伤起始及失效准则 | 第69页 |
·界面参数的确定 | 第69-70页 |
·粘接界面单元 | 第70-71页 |
·颗粒/基体的界面力学特性分析 | 第71-79页 |
·物理模型与与边界条件 | 第71-72页 |
·材料模型 | 第72-73页 |
·有限元模型及网格划分方法 | 第73-74页 |
·分析步类型 | 第74页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74-79页 |
·复合推进剂细观损伤演化过程模拟 | 第79-81页 |
·计算模型 | 第79页 |
·模拟结果及讨论 | 第79-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82-85页 |
·研究工作总结 | 第82-83页 |
·创新点 | 第83页 |
·未来展望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1页 |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页 |
二、参加科研项目情况及获奖情况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