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30页 |
·全氟辛烷磺酸(PFOS) | 第12-16页 |
·PFOS概述 | 第12-13页 |
·PFOS的来源 | 第13页 |
·PFOS的特点 | 第13-14页 |
·环境中PFOS的分布 | 第14-16页 |
·PFOS的毒理学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急性毒性 | 第16-17页 |
·生殖发育毒性 | 第17页 |
·神经毒性 | 第17页 |
·遗传毒性与致癌性 | 第17-18页 |
·土壤生态毒理学 | 第18-24页 |
·土壤污染主要试验生物 | 第18页 |
·蚯蚓在土壤生态毒理学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蚯蚓生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蚯蚓生态毒理学的研究 | 第22-23页 |
·球肾白线蚓在生态毒理学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生物标志物在生态毒理学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生物标志物的定义及作用 | 第24-25页 |
·生物标志物在蚯蚓生态毒理学中的研究进展 | 第25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5-27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7-30页 |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2 全氟辛烷磺酸对赤子爱胜蚓和球肾白线蚓的急性毒性 | 第30-40页 |
·试验材料 | 第30-31页 |
·供试生物 | 第30-31页 |
·试验试剂及仪器 | 第31页 |
·试验方法 | 第31-34页 |
·试验生物的培养 | 第31-32页 |
·赤子爱胜蚓的人工土壤法 | 第32页 |
·球肾白线蚓的人工土壤法 | 第32-33页 |
·试验设计 | 第33页 |
·试验结果记录与处理 | 第33-34页 |
·试验结果 | 第34-37页 |
·PFOS对赤子爱胜蚓的急性毒性 | 第34-35页 |
·PFOS对球肾白线蚓的急性毒性 | 第35-37页 |
·试验讨论 | 第37-38页 |
·PFOS对生物的毒性作用机理 | 第37页 |
·试验生物中毒症状差异性分析 | 第37-38页 |
·试验结果评价 | 第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3 全氟辛烷磺酸暴露对赤子爱胜蚓和球肾白线蚓体内四种酶的影响 | 第40-66页 |
·试验材料 | 第41-42页 |
·供试生物 | 第41页 |
·试验试剂及仪器 | 第41-42页 |
·试验方法 | 第42-46页 |
·人工土壤法 | 第42页 |
·试验设计 | 第42-43页 |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43页 |
·匀浆液的制备 | 第43-44页 |
·抗氧化酶系活性和CYP450含量的测定和计算 | 第44-46页 |
·试验结果 | 第46-59页 |
·蛋白质标准曲线 | 第46-47页 |
·PFOS暴露对赤子爱胜蚓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和CYP450含量的影响 | 第47-53页 |
·PFOS暴露对球肾白线蚓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和CYP450含量的影响 | 第53-59页 |
·试验讨论 | 第59-65页 |
·生物体内CAT、SOD、GSH-PX和CYP450的作用机理 | 第60-61页 |
·PFOS暴露对赤子爱胜蚓体内四种酶的影响 | 第61-63页 |
·PFOS暴露对球肾白线蚓体内四种酶的影响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4 全氟辛烷磺酸暴露对赤子爱胜蚓和球肾白线蚓溶酶体膜的影响 | 第66-74页 |
·试验材料 | 第66-67页 |
·供试生物 | 第66-67页 |
·试验试剂及仪器 | 第67页 |
·试验方法 | 第67-68页 |
·人工土壤法 | 第67页 |
·土壤染毒 | 第67-68页 |
·生理林格氏(Ringer)溶液的配置 | 第68页 |
·中性红保留时间(NRRT)的测定 | 第68页 |
·试验结果统计 | 第6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8-72页 |
·中性红染色后供试生物体腔细胞的形态观察 | 第68-71页 |
·PFOS暴露对赤子爱胜蚓体腔细胞溶酶体膜NRRT的影响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5 赤子爱胜蚓和球肾白线蚓的毒理效应对比性研究 | 第74-80页 |
·个体特征和饲养环境 | 第74-76页 |
·方法操作性 | 第76-77页 |
·受试生物的敏感性 | 第77-78页 |
·急性毒性的比较 | 第77页 |
·酶响应度的比较 | 第77-78页 |
·溶酶体膜的比较 | 第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建议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