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热力工程理论论文--传热学论文

蒸发式冷却器传热传质的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目录第9-13页
主要符号说明第13-14页
第1章 绪论第14-26页
   ·研究背景第14页
   ·蒸发式冷却器第14-17页
     ·蒸发式冷却器的分类及工作原理第15-16页
     ·蒸发式冷却器的应用第16-17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4页
     ·国外研究进展第17-21页
     ·国内研究进展第21-24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4-26页
第2章 蒸发式冷却器传热传质分析第26-34页
   ·蒸发式冷却器的传热传质控制方程第26-30页
     ·Poppe分析第27-30页
     ·Merkel分析第30页
   ·解析模型第30-31页
     ·一维解析模型第30-31页
     ·二维解析模型第31页
   ·求解过程第31-33页
     ·Poppe分析求解过程第31-32页
     ·Merkel分析求解过程第32-33页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3章 蒸发式冷却器的试验研究第34-44页
   ·试验设备第34-35页
   ·测试系统第35-36页
     ·试验测试量及仪表第35-36页
     ·试验测点布置第36页
   ·试验流程第36-37页
   ·数据处理方法第37-38页
     ·热负荷的计算第37-38页
     ·管外喷淋水的对流传热系数h_w第38页
     ·水膜对空气的传质系数h_d第38页
   ·分析和讨论第38-43页
     ·试验数据的选取第38-39页
     ·喷淋水流量的影响第39-40页
     ·风速的影响第40-41页
     ·空气湿球温度的影响第41-42页
     ·传热传质经验公式的拟合第42-43页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4章 基于Merkel和Poppe法的蒸发式冷却器分析模型第44-61页
   ·空气未饱和第44-51页
     ·Poppe法第44-45页
     ·Merkel法第45页
     ·结果与讨论第45-51页
   ·空气过饱和第51-60页
     ·控制方程第51-52页
     ·模型求解第52-55页
     ·模型验证第55页
     ·分析和讨论第55-60页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5章 蒸发式冷却器热力性能的CFD模拟第61-79页
   ·控制方程第61-62页
     ·能量方程第61页
     ·组分扩散方程第61-62页
   ·湍流模型第62-65页
     ·Standard k-ε模型第62-63页
     ·RNG k-e模型第63-64页
     ·Realizable k-ε模型第64-65页
   ·近壁面处理第65-68页
     ·标准壁面函数(Standard Wall Functions)第65-67页
     ·非平衡壁面函数(Non-Equilibrium Wall Functions)第67-68页
   ·边界条件第68-69页
   ·特征参数第69页
   ·模型的确定和方法第69-72页
     ·湍流模型及壁面函数的确定第69-70页
     ·结构参数第70页
     ·求解过程和网格结构第70-71页
     ·模型的确定第71-72页
   ·模型的验证第72-77页
     ·圆管型蒸发式冷却器第72-75页
     ·椭圆管型蒸发式冷却器第75-77页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6章 蒸发式冷却器的影响因素分析第79-96页
   ·旁路流对蒸发式冷却器热力性能的影响第79-83页
     ·参数的定义第79-80页
     ·参数说明第80页
     ·分析与讨论第80-83页
   ·管型对蒸发式冷却器热力性能的影响第83-89页
     ·出口空气焓值和换热量对比第84页
     ·传质柯尔本因子j_m第84-85页
     ·旁路流量占总流量的百分比第85页
     ·小单元的流线图与含湿量图第85-86页
     ·流速云图和含湿量云图第86-89页
   ·椭圆管排列形式对蒸发式冷却器热力性能的影响第89-91页
     ·椭圆管排列形式第89页
     ·换热量对比第89-90页
     ·排列形式对应的流线图和等含湿量图第90-91页
     ·刘易斯因子(Le_f,Lewis factor)受空气状态的影响第91-94页
     ·程序验证第92页
     ·结果与讨论第92-94页
   ·本章小结第94-96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96-98页
   ·总结第96页
   ·主要创新点第96-97页
   ·展望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6页
致谢第106-107页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07-108页
附录A第108-110页
附录B第110-111页
附录C第111-113页
附录D第113-116页
附录E第116-117页
附录F第117-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扭曲椭圆管换热器传热与压降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联噻唑和芳胺类染料的敏化太阳能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