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课题背景及来源 | 第10-11页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核事故气载放射性核素的参数自适应大气扩散研究 | 第10-11页 |
·核电厂大气扩散模式研究 | 第11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放射性核素随大气扩散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核事故大气扩散模型 | 第13-15页 |
·核素大气扩散系数 | 第15页 |
·核事故后果评价系统 | 第15-17页 |
·国外核事故后果系统 | 第15-16页 |
·国内核事故后果评价系统 | 第16-17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放射性核素大气扩散理论研究 | 第19-29页 |
·大气扩散模型分析 | 第19-24页 |
·高斯烟羽模型 | 第19-20页 |
·烟团模型 | 第20-22页 |
·随机游走模型 | 第22-23页 |
·模型对比总结 | 第23-24页 |
·大气扩散模型影响因素 | 第24-28页 |
·风和湍流 | 第24-25页 |
·气温与大气稳定度 | 第25-26页 |
·辐射与云 | 第26-27页 |
·天气形势 | 第27页 |
·降水、雾 | 第27页 |
·源项排放因素 | 第27页 |
·沉积作用 | 第27-28页 |
·下垫面的影响 | 第28页 |
·本章小节 | 第28-29页 |
第三章 SJTUPUFF 模型的分析 | 第29-36页 |
·SJTUPUFF 模型 | 第29-30页 |
·SJTUPUFF 原理 | 第30-34页 |
·拉格朗日烟团模型 | 第30-31页 |
·烟羽抬升 | 第31-32页 |
·干沉积模型 | 第32页 |
·源强耗损 | 第32-33页 |
·扩散系数 | 第33页 |
·风场处理 | 第33-34页 |
·SJTUPUFF 的使用 | 第34-35页 |
·输入文件 | 第34页 |
·输出文件 | 第34-35页 |
·存在的不足 | 第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SJTUPUFF 模型影响因素研究 | 第36-45页 |
·MVK 大气扩散验证工具 | 第36-38页 |
·Kincaid数据集 | 第36-38页 |
·模型验证方法 | 第38页 |
·S JTUPUFF 的网格敏感性分析 | 第38-39页 |
·S JTUPUFF 的烟团释放速率分析 | 第39-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拉格朗日烟团模型的修正 | 第45-56页 |
·SJTUPUFF 的扩散系数分析 | 第45-47页 |
·SJTUPUFF 的扩散系数自适应修正 | 第47-54页 |
·扩散系数自适应修正方法 | 第47-48页 |
·扩散系数最优拟合方法 | 第48-49页 |
·示踪实验验证结果 | 第49-54页 |
·结果讨论 | 第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六章 其他大气扩散模型与 SJTUPUFF 的对比 | 第56-63页 |
·与 CALPUFF 模型对比 | 第56-59页 |
·与 RIMPUFF 模型对比 | 第59-62页 |
·国内某核电厂情况 | 第59-60页 |
·计算结果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总结 | 第63-64页 |
·创新点 | 第64页 |
·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