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剧、女性身份建构和母女关系--美国影片《春风秋雨》的女性主义解读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二章 《春风秋雨》:母爱情节剧 | 第18-30页 |
第一节 母爱情节剧的文学源起 | 第19-22页 |
一、感伤小说 | 第19-21页 |
二、情节剧戏剧 | 第21-22页 |
第二节 母爱情节剧的历史流变 | 第22-24页 |
一、1920年——1929年:欧洲风格的晚期默片 | 第22页 |
二、1930年——1945年:罗斯福政策与好莱坞 | 第22-23页 |
三、1946年——1966年:社会变革与艺术风格 | 第23-24页 |
第三节 母爱情节剧的意识形态表达 | 第24-27页 |
一、父权意识形态 | 第24-25页 |
二、阶级意识形态 | 第25-26页 |
三、种族意识形态 | 第26页 |
四、家庭意识形态 | 第26-27页 |
第四节 斯塔尔和瑟克:两种导演风格 | 第27-30页 |
第三章 女性身份建构 | 第30-38页 |
第一节 母亲 | 第30-35页 |
一、被压抑的男性气质 | 第30-32页 |
二、桃色遮伤布 | 第32-34页 |
三、黑色商品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女儿 | 第35-38页 |
一、白人女儿:身份建构与主体压抑 | 第35-36页 |
二、黑人女儿:身份建构与认同缺失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母女关系 | 第38-43页 |
第一节 识别母女话语 | 第38-40页 |
一、弗洛伊德母女关系理论的发展 | 第38-39页 |
二、女性主义的前俄狄浦斯理论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春风秋雨》的母女关系特征 | 第40-43页 |
一、对抗 | 第41页 |
二、融合 | 第41-43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