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12页 |
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7页 |
第一章 土壤重金属/有机复合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 | 第17-32页 |
·引言 | 第17页 |
·土壤重金属污染 | 第17-19页 |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8页 |
·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环境的生态风险 | 第18-19页 |
·有机氯农药污染现状 | 第19-20页 |
·土壤中DDs污染现状 | 第19页 |
·农产品DDs残留水平及人体暴露风险 | 第19-20页 |
·土壤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 | 第20-21页 |
·复合污染现状 | 第20页 |
·复合污染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 第20-21页 |
·重金属/有机物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研究现状 | 第21-28页 |
·植物修复 | 第21-25页 |
·植物提取重金属 | 第21-22页 |
·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提取及降解 | 第22-23页 |
·复合污染物的植物修复 | 第23-25页 |
·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 | 第25-26页 |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 第26-28页 |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联合修复 | 第26页 |
·有机物污染土壤的联合修复 | 第26-27页 |
·复合污染土壤的联合修复 | 第27-28页 |
·生物修复农艺强化措施 | 第28-29页 |
·本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本研究目的 | 第29-30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页 |
·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第二章 不同南瓜品种对土壤镉-滴滴涕积累特性的差异及特异种质鉴定 | 第32-45页 |
·引言 | 第32-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7页 |
·试验材料及盆栽实验设计 | 第33-35页 |
·植物和土壤Cd及DDs分析 | 第35-37页 |
·土壤总Cd提取及分析 | 第35-36页 |
·土壤DDs提取过程 | 第36页 |
·植物DDs提取过程 | 第36页 |
·DDs分析及质量控制 | 第36-37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3页 |
·植物生物量 | 第37-39页 |
·植物Cd和DDs含量 | 第39-40页 |
·DDs和Cd吸收的基因型差异 | 第40页 |
·Cd-DDs低积累型和富集型南瓜的鉴定 | 第40-4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第三章 东南景天和DDT降解菌联合修复镉-滴滴涕复合污染土壤的效应及机理 | 第45-62页 |
·引言 | 第45-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6-51页 |
·供试土壤、植物材料 | 第46-48页 |
·接种体准备 | 第48页 |
·盆栽实验 | 第48页 |
·大田试验 | 第48-49页 |
·土壤和植物Cd及DDs分析 | 第49-51页 |
·土壤总Cd提取及分析 | 第49页 |
·土壤Cd形态分级 | 第49-50页 |
·土壤DDs提取过程 | 第50页 |
·植物DDs提取过程 | 第50页 |
·DDs分析及质量控制 | 第50-51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1页 |
·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51-61页 |
·盆栽实验 | 第51-57页 |
·植物生长及生物量 | 第51-52页 |
·植物Cd和DDs含量 | 第52-55页 |
·转运系数(TF)、富集系数(BAF)及其植物提取效率(PR) | 第55-56页 |
·土壤Cd和DDs去除率 | 第56-57页 |
·大田试验 | 第57-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第四章 东南景天/小白菜混作与DDT降解菌联合修复镉-滴滴涕复合污染土壤的效应及机理 | 第62-87页 |
·引言 | 第62-6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3-68页 |
·供试土壤、植物材料 | 第63-64页 |
·接种体准备 | 第64页 |
·盆栽实验 | 第64-65页 |
·植物和土壤Cd及DDs分析 | 第65-66页 |
·土壤总Cd提取及分析 | 第65页 |
·土壤Cd形态分级 | 第65页 |
·土壤DDs提取过程 | 第65页 |
·植物DDs提取过程 | 第65-66页 |
·DDs分析及质量控制 | 第66页 |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T-RFLP分析 | 第66-67页 |
·gfp标记Pseudomonas sp.DDT-1菌株 | 第67-68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68页 |
·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68-86页 |
·植物生长及生物量 | 第68-70页 |
·植物Cd和DDs含量 | 第70-74页 |
·植物对Cd和DDs的转运系数(TF)和富集系数(BAF) | 第74页 |
·土壤Cd和DDs去除率 | 第74-79页 |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 第79-83页 |
·gfp标记Pseudomonas sp.DDT-1在土壤和东南景天根部的定殖 | 第83-86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第五章 东南景天/南瓜混作与DDT降解菌联合修复镉-滴滴涕复合污染土壤的效应及机理 | 第87-113页 |
·引言 | 第87-8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8-94页 |
·供试土壤、植物材料 | 第88-89页 |
·接种体准备 | 第89页 |
·盆栽实验 | 第89-90页 |
·植物和土壤Cd及DDs分析 | 第90-91页 |
·土壤总Cd提取及分析 | 第90页 |
·土壤DDs提取过程 | 第90-91页 |
·植物DDs提取过程 | 第91页 |
·DDs分析及质量控制 | 第91页 |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T-RFLP分析 | 第91-92页 |
·Cd和DDs在南瓜根和茎的微区分布 | 第92-93页 |
·gfp标记Pseudomonas sp.DDT-1在东南景天与南瓜根部的定殖 | 第93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93-94页 |
·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94-112页 |
·植物生长及生物量 | 第94-96页 |
·植物Cd和DDs含量 | 第96-100页 |
·植物对Cd和DDs的转运系数(TF)和富集系数(BAF)和提取效率(PR) | 第100-102页 |
·土壤Cd和DDs去除率 | 第102-105页 |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 第105-106页 |
·Cd和DDs在南瓜根和茎的微区分布 | 第106-107页 |
·gfp标记Pseudomonas sp.DDT-1在东南景天与南瓜根部的定殖模式 | 第107-112页 |
·结论 | 第112-113页 |
第六章 综合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 第113-115页 |
·综合结论 | 第113页 |
·创新点 | 第113-114页 |
·研究展望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REFERENCE) | 第115-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第137-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