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地区代表性土壤的发生与系统分类研究
| 致谢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目录 | 第12-14页 |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6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6-33页 |
| ·土壤分类的意义 | 第16页 |
| ·土壤分类方法 | 第16页 |
| ·国际土壤分类研究概况 | 第16-19页 |
|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 第16-17页 |
| ·联合国世界图例单元 | 第17-18页 |
|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 | 第18页 |
| ·俄罗斯土壤分类 | 第18-19页 |
| ·西欧国家的土壤分类 | 第19页 |
| ·国际土壤分类发展趋势 | 第19页 |
| ·我国土壤分类研究概况 | 第19-23页 |
| ·古代土壤分类 | 第19-20页 |
| ·近代土壤分类 | 第20-21页 |
| ·我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特点 | 第21-22页 |
| ·我国土壤系统分类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 ·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形成环境和过程 | 第23-30页 |
| ·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形成环境特点 | 第23-24页 |
| ·热带亚热带山地土壤形成过程及其特性 | 第24-26页 |
| ·热带亚热带水耕人为土壤形成过程及其特性 | 第26-29页 |
| ·热带亚热带地区其它土壤形成过程及其特性 | 第29-30页 |
| ·闽北地区土壤分类研究概况 | 第30-33页 |
| 3 研究区成土环境 | 第33-37页 |
| ·气候及水文特征 | 第33页 |
| ·土壤水分和温度状况 | 第33-34页 |
| ·地形地貌 | 第34页 |
| ·地质基础与成土母质 | 第34-35页 |
| ·植被特点 | 第35-36页 |
| ·人为活动的影响 | 第36-37页 |
| 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37-42页 |
| ·研究内容 | 第37页 |
| ·供试土壤形成条件分析 | 第37页 |
| ·供试土壤的发生学性质研究 | 第37页 |
|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鉴别 | 第37页 |
| ·供试土壤的系统分类 | 第37页 |
| ·研究方法 | 第37-42页 |
| ·供试剖面的选择 | 第37页 |
| ·土壤样品的采集 | 第37-38页 |
| ·样品的理化性质分析 | 第38页 |
| ·供试土壤类型的确定 | 第38-42页 |
| 5 土壤发生学性质分析 | 第42-72页 |
| ·土壤颜色和机械组成 | 第42-51页 |
| ·土壤颜色 | 第42页 |
| ·土壤机械组成 | 第42-51页 |
| ·土壤酸碱性和交换性能 | 第51-58页 |
| ·土壤酸碱性 | 第51-57页 |
| ·土壤交换性能 | 第57-58页 |
| ·表土有机质积累 | 第58-62页 |
| ·土壤氧化铁形态 | 第62-69页 |
| ·表土养分状况 | 第69-72页 |
| 6 土壤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分析 | 第72-78页 |
| ·诊断表层 | 第72页 |
| ·诊断表下层 | 第72-73页 |
| ·其他诊断层 | 第73页 |
| ·诊断特性 | 第73-78页 |
| 7 供试剖面土壤类型的确定 | 第78-83页 |
| ·土纲的确定 | 第78页 |
| ·亚纲以下高级分类单元的确定 | 第78-80页 |
| ·属于人为土土纲土壤的进一步分类 | 第78页 |
| ·属于铁铝土土纲土壤的进一步分类 | 第78页 |
| ·属于富铁土土纲土壤的进一步分类 | 第78-79页 |
| ·属于淋溶土土纲土壤的进一步分类 | 第79页 |
| ·属于雏形土土纲土壤的进一步分类 | 第79页 |
| ·属于新成土土纲土壤的进一步分类 | 第79-80页 |
| ·供试剖面在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中分类地位的对比 | 第80-83页 |
| 8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 第83-85页 |
| ·主要结论 | 第83-84页 |
|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84-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 作者简介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