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印染废水概述 | 第12-13页 |
·染料的分类 | 第13-15页 |
·按染料发色体的结构分类 | 第13-14页 |
·按应用分类 | 第14-15页 |
·印染废水的一般处理方法 | 第15-19页 |
·国内外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研究概况 | 第19-21页 |
·Fenton试剂及其反应原理 | 第21-22页 |
·Fenton试剂简介 | 第21页 |
·Fenton试剂反应原理 | 第21-22页 |
·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原理 | 第22-26页 |
·厌氧消化的原理及特点 | 第22-24页 |
·厌氧消化的原理 | 第22-23页 |
·水解酸化的特点 | 第23-24页 |
·生物接触氧化的原理及特点 | 第24-25页 |
·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原理 | 第24页 |
·生物接触氧化法的特点 | 第24-25页 |
·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法的特点 | 第25-26页 |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活性艳蓝KN-R废水 | 第28-48页 |
·试验废水的成分 | 第28-29页 |
·试验工艺流程与装置 | 第29-32页 |
·试验工艺流程 | 第29页 |
·填料的确定 | 第29-30页 |
·试验装置 | 第30-32页 |
·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 | 第32页 |
·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活性艳蓝KN-R废水的挂膜启动 | 第32-40页 |
·挂膜方法与过程 | 第32-33页 |
·反应器中生物膜镜检 | 第33-35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5-40页 |
·反应器运行参数 | 第35页 |
·COD去除效果 | 第35-36页 |
·色度去除效果 | 第36-38页 |
·水解酸化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39页 |
·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挂膜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40页 |
·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活性艳蓝KN-R废水的正交试验 | 第40-46页 |
·正交试验因素的选择 | 第40页 |
·正交试验因素水平的确定 | 第40-41页 |
·正交试验的评价指标 | 第41-42页 |
·正交试验结果 | 第42-43页 |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COD去除效果 | 第44-45页 |
·色度去除效果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混合染料废水 | 第48-70页 |
·试验废水的成分 | 第48-50页 |
·试验工艺流程与装置 | 第50页 |
·分析项目及测定办法 | 第50页 |
·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混合染料废水的挂膜启动 | 第50-61页 |
·挂膜方法与过程 | 第50-51页 |
·反应器中生物膜镜检 | 第51-56页 |
·水解酸化柱厌氧生物膜镜检 | 第51-53页 |
·生物接触氧化柱好氧生物膜镜检 | 第53-56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6-61页 |
·反应器运行参数 | 第56页 |
·COD去除效果 | 第56-57页 |
·色度去除效果 | 第57-58页 |
·氨氮去除效果 | 第58-59页 |
·水解酸化柱的水解酸化效果 | 第59-61页 |
·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混合染料废水的正交试验 | 第61-68页 |
·正交试验因素的选择 | 第61页 |
·正交试验因素水平的确定 | 第61-62页 |
·正交试验的评价指标 | 第62页 |
·正交试验结果 | 第62-64页 |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64-65页 |
·COD去除效果 | 第65-66页 |
·色度去除效果 | 第66-67页 |
·水解酸化柱的水解酸化效果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四章 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芬顿试剂氧化工艺处理偶氮胭脂红G废水 | 第70-81页 |
·试验废水的成分 | 第70-71页 |
·试验工艺流程与装置 | 第71-72页 |
·偶氮胭脂红G浓度的测定和去除率计算 | 第72-74页 |
·偶氮胭脂红G最大吸收波长的测定 | 第72-73页 |
·偶氮胭脂红G浓度的测定和去除率计算 | 第73-74页 |
·生化处理装置的挂膜启动 | 第74-76页 |
·挂膜方法与过程 | 第74-75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75-76页 |
·COD去除效果 | 第75页 |
·色度去除效果 | 第75-76页 |
·染料去除效果 | 第76页 |
·不同进水流量时生化装置处理效果 | 第76-77页 |
·芬顿试剂氧化法处理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法试验装置出水 | 第77-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五章 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偶氮胭脂红G废水的动力学 | 第81-88页 |
·动力学方程的推导 | 第81-82页 |
·水解酸化池生化反应动力学方程的确定 | 第82-84页 |
·一级生物接触氧化池生化反应动力学方程的确定 | 第84-85页 |
·二级生物接触氧化池生化反应动力学方程的确定 | 第85-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六章 Fenton氧化降解偶氮胭脂红G的动力学 | 第88-99页 |
·Fenton氧化反应动力学原理 | 第88-89页 |
·偶氮胭脂红G的初始浓度C_0不同时的反应过程分析 | 第89-92页 |
·硫酸亚铁的初始浓度R_0不同时的反应过程分析 | 第92-95页 |
·过氧化氢的初始浓度S_0不同时的反应过程分析 | 第95-98页 |
·Fenton氧化反应动力学方程 | 第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1页 |
·结论 | 第99-100页 |
·展望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8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