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产业精英的文化品格养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一、 选题的依据 | 第11-12页 |
(一) 本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1页 |
(二) 问题提出的现实性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的价值 | 第12页 |
(一)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2页 |
(二) 研究的应用价值 | 第12页 |
三、 研究的理论视域和方法 | 第12-14页 |
(一) 研究的视域 | 第12-13页 |
(二) 研究的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品格的文化哲学释义 | 第14-29页 |
一、 品格的释义 | 第14-17页 |
(一) 品格的内涵 | 第14-16页 |
(二) 品格的文化属性 | 第16-17页 |
二、 人性与品格 | 第17-25页 |
(一) 品格生成的人性根据 | 第17-19页 |
(二) 品格的人文表征 | 第19-22页 |
(三) 品格的社会化 | 第22-25页 |
三、 品格的文化价值 | 第25-29页 |
(一) 品格的文化境界 | 第25-26页 |
(二) 品格的文化认同 | 第26-27页 |
(三) 品格的文化导向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文化产业精英品格的文化审视 | 第29-46页 |
一、 精英文化品格审视的理论维度 | 第29-42页 |
(一) 精英文化品格的阐释 | 第29-32页 |
(二) 精英品格的文化哲学维度 | 第32-37页 |
(三) 精英品格的道德维度 | 第37-39页 |
(四) 精英品格的心理维度 | 第39-42页 |
二、 精英品格审视的现实维度 | 第42-46页 |
(一) 精英主体的社会行动 | 第42-43页 |
(二) 精英主体的行动后果 | 第43-46页 |
第三章 文化产业精英品格现状分析 | 第46-66页 |
一、 审视文化产业发展的观测点 | 第46-51页 |
(一) 文化创意的价值审视 | 第46-48页 |
(二) 文化产品的艺术审视 | 第48-49页 |
(三) 文化传播的社会后果 | 第49-51页 |
二、 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 | 第51-56页 |
(一) 失衡的文化结构 | 第51-53页 |
(二) 低俗文化的泛滥 | 第53-55页 |
(三) 文化构建的渴望 | 第55-56页 |
三、 文化产业精英品格的时代审视 | 第56-66页 |
(一) 失去自我的精英 | 第56-59页 |
(二) 浮躁的文化心态 | 第59-64页 |
(三) 文化交往的庸俗化 | 第64-66页 |
第四章 文化产业精英品格缺失的原因 | 第66-88页 |
一、 精神家园的失落 | 第66-74页 |
(一) 物化的功利追求 | 第66-68页 |
(二) 意义缺失的精神生活 | 第68-71页 |
(三) 扭曲的价值理性 | 第71-74页 |
二、 文化环境的负面诱导 | 第74-79页 |
(一) 文化冲突的升级 | 第74-76页 |
(二) 文化思潮的误导 | 第76-78页 |
(三) 泛娱乐化的冲击 | 第78-79页 |
三、 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 | 第79-84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空泛 | 第79-80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盲目 | 第80-83页 |
(三)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无效 | 第83-84页 |
四、 文化产业精英自我修养的欠缺 | 第84-88页 |
(一) 精英主体价值定位的偏差 | 第84-85页 |
(二) 精英主体道德修养的忽视 | 第85-86页 |
(三) 文化产业精英主体艺术实现的误区 | 第86-88页 |
第五章 文化产业精英品格的教化 | 第88-105页 |
一、 文化价值观的重构 | 第88-95页 |
(一) 文化价值观重构的内容 | 第89-93页 |
(二) 文化产业精英价值观重构的实践路径 | 第93-95页 |
二、 精英文化品格的自我养成 | 第95-100页 |
(一) 文化产业精英世界观的自我改造 | 第95-96页 |
(二) 文化审美标准的自我校正 | 第96-97页 |
(三) 社会责任感的自我认识 | 第97-100页 |
三、 文化产业精英品格的社会促进 | 第100-105页 |
(一) 文化产业精英社会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100-103页 |
(二) 文化产业精英的外力促进 | 第103-105页 |
结语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0页 |
后记 | 第110-111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