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6页 |
·选题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青藏块体 7 级地震活动背景 | 第10-11页 |
·对巴颜喀拉块体周缘强震进行数值模拟的重要意义 | 第11页 |
·目前研究现状及本文主要内容 | 第11-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论文的意义及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有限元方法介绍及在青藏高原中的应用 | 第16-28页 |
·有限单元法的发展历史概述 | 第16-17页 |
·有限单元法的基本思想 | 第17-18页 |
·有限元法求解的基本步骤 | 第18-23页 |
·建立目标研究区域的几何模型 | 第18-19页 |
·赋予几何模型适合的物质属性 | 第19-22页 |
·离散化几何模型 | 第22-23页 |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23页 |
·建立线性方程组,求解刚度矩阵 | 第23页 |
·有限单元法在青藏高原中的应用简介 | 第23-28页 |
·构造应力场模拟 | 第23-25页 |
·地幔热活动模拟 | 第25页 |
·岩石圈的流变性模拟 | 第25-26页 |
·地震机制与预测模拟 | 第26-28页 |
第三章 青藏高原地质与地球物理场背景 | 第28-40页 |
·青藏高原地质构造背景 | 第28-34页 |
·青藏高原块体划分 | 第28-29页 |
·青藏高原主要块体介绍 | 第29-33页 |
·青藏高原活动断裂 | 第33-34页 |
·青藏高原地球物理背景 | 第34-40页 |
·莫霍面深度 | 第35-36页 |
·GPS 监测的青藏高原现今地壳运动 | 第36-40页 |
第四章 巴颜喀拉块体内及周缘强震序列数值模拟 | 第40-55页 |
·青藏高原线弹性壳体有限元模型 | 第40-45页 |
·单元类型 | 第40-41页 |
·活动断裂 | 第41页 |
·本构关系 | 第41页 |
·几何分区及其物性参数 | 第41-43页 |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 第43-45页 |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45-55页 |
·区域背景应力场模拟结果 | 第45-46页 |
·强震序列相互作用的模拟结果 | 第46-55页 |
·系列强震引起应力变化模拟结果 | 第47-52页 |
·历史地震对 1970 年后地震的影响 | 第52-55页 |
第五章 青藏高原三维黏弹性有限元强震数值模拟 | 第55-75页 |
·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55-56页 |
·活动断裂的处理 | 第55页 |
·震源所在断层的处理 | 第55-56页 |
·青藏高原及邻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6-61页 |
·单元类型的选择 | 第56页 |
·本构关系 | 第56-57页 |
·几何分区及其物性参数 | 第57-59页 |
·划分网格 | 第59-60页 |
·边界条件 | 第60-61页 |
·有限元模型背景位移场和应力场结果 | 第61-67页 |
·区域构造背景位移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61-65页 |
·区域构造背景应力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65-67页 |
·近几次强震模拟结果 | 第67-69页 |
·三次强震对祁连地震带及甘东南地区未来强震形势的影响 | 第69-75页 |
·祁连地震带等效应力变化 | 第69-71页 |
·甘东南地区等效应力变化 | 第71-7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8页 |
·本文的总结 | 第75-76页 |
·研究的不足 | 第76页 |
·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作者简介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