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5页 |
| 目录 | 第5-8页 |
| 摘要 | 第8-9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9-22页 |
| ·瘤胃及其纤维素分解菌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 ·天然纤维素成分和结构 | 第13-15页 |
| ·纤维素酶学性质与酶解机理 | 第15-17页 |
| ·纤维素酶学性质 | 第15-16页 |
| ·内切‐β‐1,4‐葡聚糖酶(endo‐β‐1,4‐glucanase,EG) | 第15-16页 |
| ·外切‐β‐1,4‐葡聚糖酶(exo‐β‐1,4‐glucanase,CBH) | 第16页 |
| ·β‐1,4‐葡萄糖苷酶(β‐1,4‐glucosidase,BG) | 第16页 |
| ·纤维素酶解机理 | 第16-17页 |
| ·分解纤维素相关酶系的测定方法 | 第17-19页 |
| ·纤维素酶溶解活性 | 第17-18页 |
| ·浊度法 | 第17-18页 |
| ·透明圈法 | 第18页 |
| ·失重法 | 第18页 |
| ·糖化活性 | 第18页 |
| ·滤纸酶活性 | 第18页 |
| ·棉花酶活性 | 第18页 |
| ·纤维素酶各组分酶活力的测定 | 第18-19页 |
| ·CBH 酶活力 | 第18-19页 |
| ·EG 酶活力 | 第19页 |
| ·BG 酶活力 | 第19页 |
| ·选育纤维素降解菌的方法 | 第19-20页 |
| ·纤维素酶的应用价值 | 第20-21页 |
| ·纤维素分解菌的研究展望 | 第21-22页 |
| 2 引言 | 第22-23页 |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3-34页 |
| ·材料 | 第23-24页 |
| ·培养基及缓冲液的制备 | 第24-25页 |
| ·实验方法 | 第25-34页 |
| ·实验的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 ·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筛选 | 第26-27页 |
| ·细菌的鉴定 | 第27-29页 |
| ·菌株形态学特征 | 第27页 |
| ·PCR 扩增 16S rDNA 序列鉴定 | 第27-29页 |
| ·构建细菌进化树 | 第29页 |
| ·细菌生长特性的测定 | 第29页 |
| ·发酵产酶 | 第29页 |
| ·酶活测定方法 | 第29-31页 |
| ·DNS 配制方法 | 第29-30页 |
|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30页 |
| ·粗酶液的制备 | 第30-31页 |
| ·酶活测定方法 | 第31页 |
| ·CMC‐Na 含量测定 | 第31-33页 |
| ·CMC‐Na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2页 |
| ·CMC‐Na 含量测定 | 第32-33页 |
| ·细菌对滤纸条的降解作用 | 第33页 |
| ·混合菌系对纤维素的降解作用 | 第33-34页 |
| ·混合菌系的构建 | 第33页 |
| ·混合菌系培养液中 CMC‐Na 含量测定 | 第33页 |
| ·混合菌系对滤纸的降解作用 | 第33页 |
| ·混合菌系的优化 | 第33-34页 |
| 4 结果 | 第34-47页 |
| ·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 | 第34-35页 |
| ·菌种的鉴定 | 第35-38页 |
| ·菌种的生长特性 | 第38-39页 |
| ·菌种的产酶情况 | 第39-40页 |
| ·菌种对纤维素的降解 | 第40-47页 |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7-48页 |
| ·结论 | 第47页 |
| ·讨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 Abstract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