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以昭山示范区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 现实需求 | 第11-12页 |
·、 科学意义 | 第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基于 GIS 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第17-18页 |
·、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 研究设计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研究章节简介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理论体系实证研究 | 第21-35页 |
·、 昭山示范区概况 | 第21-28页 |
·、 区位条件 | 第21页 |
·、 自然环境 | 第21-22页 |
·、 现状自然环境调查与分析 | 第22-27页 |
·、 规划范围 | 第27-28页 |
·、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概述 | 第28-31页 |
·、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概念 | 第29-30页 |
·、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 | 第30页 |
·、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30-31页 |
·、 GIS 的相关理论 | 第31-33页 |
·、 地理信息系统简介 | 第31-32页 |
·、 GIS 的功能 | 第32页 |
·、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应用 | 第32-33页 |
·、 基于 GIS 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理论 | 第33-34页 |
·、 生态敏感性分析 | 第33页 |
·、 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 第33-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生态敏感性分析 | 第35-45页 |
·、 因子的确定 | 第35-37页 |
·、 因子的选取原则 | 第35页 |
·、 因子的选取方法 | 第35-36页 |
·、 因子的选取依据 | 第36-37页 |
·、 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 | 第37-40页 |
·、 因子的权重计算 | 第37-40页 |
·、 绘制生态敏感性分析图 | 第40页 |
·、 生态敏感性研究结果分析 | 第40-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 第45-51页 |
·、 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 | 第45页 |
·、 评价因子的选取 | 第45-46页 |
·、 单因子分级评分及权重确定 | 第46-47页 |
·、 综合适宜度评价值 | 第47页 |
·、 绘制生态适宜性分析图 | 第47-49页 |
·、 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生态功能区划 | 第51-59页 |
·、 生态功能区划原则和区划方法 | 第51-52页 |
·、 区域生态功能区划原则 | 第51页 |
·、 区域生态功能区划方法 | 第51-52页 |
·、 昭山示范区生态功能区划结果 | 第52-54页 |
·、 昭山示范区生态功能区划建设规划 | 第54-57页 |
·、 水域生态涵养功能区 | 第54-55页 |
·、 丘陵生态涵养功能区 | 第55页 |
·、 生态控制区 | 第55-56页 |
·、 昭山生态农村休闲旅游区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 结论 | 第59-60页 |
·、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附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