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7页 |
·盐碱土理化性质与生态恢复 | 第12页 |
·盐碱地种稻改良及氮肥的使用现状 | 第12-13页 |
·纳米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 第13-14页 |
·在环境上的应用 | 第13页 |
·在作物上的应用 | 第13-14页 |
·纳米碳简介 | 第14-16页 |
·纳米碳与氮素结合施用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 第15页 |
·纳米碳与氮素结合施用对土壤供氮特性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 第15-16页 |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7-21页 |
·实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17页 |
·实验地自然条件 | 第17页 |
·供试材料 | 第17页 |
·供试土壤 | 第17页 |
·试验设计 | 第17页 |
·不同氮素处理对水稻生长影响的调查方法 | 第17-18页 |
·水稻株高和茎蘖数的调查 | 第18页 |
·水稻叶面积的测定 | 第18页 |
·不同氮素对水稻生理性状影响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叶绿素(a+b)含量的测定 | 第18页 |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18页 |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18页 |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第18-19页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 第19页 |
·不同氮素处理对水稻光合特性的研究 | 第19页 |
·水稻全生育期光合特性测定 | 第19页 |
·水稻光合日变化的测定 | 第19页 |
·不同氮素处理对水稻生物量及产量的测定方法 | 第19页 |
·水稻各生育期生物量 | 第19页 |
·各处理水稻产量 | 第19页 |
·不同氮素处理对水稻氮素利用率的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各处理水稻氮素农学利用率的计算 | 第19-20页 |
·各处理水稻氮素偏生产力的计算 | 第20页 |
·土壤氮素残留量的测定 | 第20页 |
·数据处理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氮素添加纳米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 第21-26页 |
·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 第21-22页 |
·对水稻分蘖的影响 | 第22-23页 |
·对水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第23-24页 |
·小结 | 第24-26页 |
第四章 氮素添加纳米碳对水稻生理性状的影响 | 第26-34页 |
·对水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对水稻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28-29页 |
·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 第29-31页 |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4页 |
第五章 氮素添加纳米碳对水稻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34-45页 |
·对水稻全生育期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 第34-35页 |
·对水稻全生育期叶片气孔导度(G_s)的影响 | 第35-37页 |
·对水稻全生育期胞间CO_2(C_i)浓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对水稻全生育期蒸腾速率(Tr)的影响 | 第38-39页 |
·对水稻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的影响 | 第39-40页 |
·对水稻气孔导度(Gs)日变化的影响 | 第40-41页 |
·对水稻胞间CO_2浓度(Ci)日变化的影响 | 第41-42页 |
·对水稻蒸腾速率(Tr)日变化的影响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5页 |
第六章 氮素添加纳米碳对水稻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 | 第45-48页 |
·对水稻生物量积累动态的影响 | 第45页 |
·对水稻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45-46页 |
·添加纳米碳处理经济效益分析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七章 不同氮素处理对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 第48-51页 |
·不同氮素处理对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48页 |
·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对土壤速效氮含量的影响 | 第49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49-51页 |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 第51-53页 |
·氮素添加纳米碳对水稻生长发育及生物量的影响 | 第51页 |
·氮素添加纳米碳对水稻光合生理生态的影响 | 第51页 |
·氮素添加纳米碳对水稻叶片生理性状的影响 | 第51-52页 |
·氮素添加纳米碳对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61页 |
附件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