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废旧印刷线路板的来源和废弃概况 | 第11页 |
·印刷线路板回收利用的意义 | 第11-12页 |
·废旧印刷线路板资源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湿法冶金技术 | 第12-13页 |
·火法冶金技术 | 第13页 |
·机械处理法技术 | 第13页 |
·生物浸出技术 | 第13-14页 |
·生物浸出技术 | 第14-22页 |
·生物浸出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生物浸出中常见微生物 | 第16-17页 |
·生物浸出的作用机理 | 第17-18页 |
·影响生物浸出的工艺条件 | 第18-20页 |
·生物浸出体系中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本课题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课题来源 | 第22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 第22-2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37页 |
·实验试剂 | 第24-25页 |
·实验设备 | 第25-26页 |
·菌种的采集与培养 | 第26-28页 |
·菌种的采集与保存 | 第27页 |
·菌种的富集培养 | 第27页 |
·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27-28页 |
·氧化亚铁硫杆菌的驯化 | 第28页 |
·废旧线路板金属富集体的制备 | 第28-30页 |
·废旧线路板金属富集体粉末制备 | 第28-29页 |
·废旧线路板金属富集体粉末成分分析 | 第29-30页 |
·基于 PCR-DGGE 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样品 DNA 的制备 | 第30页 |
·16S rDNA 基因 V3 区扩增 | 第30页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第30-31页 |
·条带的回收测序 | 第31页 |
·DGGE 图谱分析、序列比对与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31页 |
·实验设计 | 第31-34页 |
·非金属成分对细菌生长活性及生物浸出效果的影响实验 | 第32页 |
·生物浸出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实验 | 第32页 |
·菌株 Z1 浸出废旧线路板金属富集体中有价金属的研究 | 第32-34页 |
·分析测试方法 | 第34-37页 |
·菌种指标分析 | 第34页 |
·浸出液分析 | 第34-36页 |
·沉淀物分析 | 第36-37页 |
第三章 非金属成分对嗜酸性细菌生长及废旧线路板金属富集体生物浸出效果的影响 | 第37-45页 |
引言 | 第37页 |
·废旧线路板金属富集体粉末成分分析 | 第37-38页 |
·非金属成分对嗜酸性细菌生长及活性的影响 | 第38-40页 |
·非金属成分对生物浸出效果的影响 | 第40-43页 |
·非金属成分抑制作用的探讨 | 第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嗜酸性细菌浸出废旧线路板金属富集体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 PCR-DGGE 分析 | 第45-52页 |
引言 | 第45页 |
·优选条件下嗜酸性细菌对废旧线路板金属富集体的浸出效果 | 第45-47页 |
·总 DNA 提取结果和近全长 16S rRNA 基因扩增结果 | 第47-48页 |
·浸出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 第48-50页 |
·讨论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浸出废旧线路板金属富集体中有价金属的研究 | 第52-72页 |
引言 | 第52页 |
·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52-55页 |
·细菌的形态特征 | 第52页 |
·细菌的生理特性 | 第52-53页 |
·细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53-55页 |
·菌株 Z1 生物浸出效果及其主要作用方式的初步考察 | 第55-59页 |
·菌株 Z1 浸出废旧线路板金属富集体中铜的效果 | 第55-57页 |
·菌株 Z1 的性能分析 | 第57-59页 |
·菌株 Z1 浸出废旧线路板金属富集体的条件优选 | 第59-70页 |
·初始 pH 值对菌株 Z1 浸出 MC 效果的影响 | 第59-61页 |
·初始 Fe2+浓度对菌株 Z1 浸出 MC 效果的影响 | 第61-64页 |
·粉末投加量对菌株 Z1 浸出 MC 效果的影响 | 第64-65页 |
·菌种接种量对菌株 Z1 浸出 MC 效果的影响 | 第65-66页 |
·粉末粒度对菌株 Z1 浸出 MC 效果的影响 | 第66-67页 |
·优选条件下两段浸出法在菌株 Z1 浸出 MC 中的应用 | 第67-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附件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