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IEC 61850标准及其在配网自动化中的应用现状 | 第11-12页 |
| ·馈线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14-16页 |
|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14页 |
|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14-16页 |
| 第2章 基于IEC61850标准的配电终端模型 | 第16-23页 |
| ·配电终端的分类 | 第16页 |
| ·配电终端的基本功能和信息模型 | 第16-20页 |
| ·SCADA功能 | 第16-17页 |
| ·短路故障检测 | 第17-18页 |
| ·故障录波和故障报告 | 第18-19页 |
| ·电能质量监测 | 第19页 |
| ·智能充电 | 第19页 |
| ·通信功能 | 第19-20页 |
| ·配电终端的信息模型 | 第20-22页 |
| ·柱上开关FTU | 第20-21页 |
| ·环网柜FTU | 第21-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3章 基于分布智能的配电网快速自愈技术及模型 | 第23-30页 |
| ·分布智能式馈线自动化系统结构 | 第23-25页 |
| ·分布智能式FDIR基本工作原理 | 第25-26页 |
| ·分布智能式FDIR功能建模 | 第26-28页 |
| ·配电终端与逻辑设备 | 第26-27页 |
| ·故障定位功能所涉及逻辑节点 | 第27页 |
| ·故障隔离功能所涉及逻辑节点 | 第27-28页 |
| ·供电恢复功能所涉及逻辑节点 | 第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 第4章 IEC61850-80-1在配电终端对等通信中的应用 | 第30-36页 |
| ·LEC60870体系与IEC61850体系对比 | 第30-31页 |
| ·IEC61850-80-1标准在配电终端对等通信结构 | 第31-32页 |
| ·IEC61850-80-1标准的信息模型映射 | 第32-35页 |
| ·纵联差动测量信息 | 第33-34页 |
| ·保护动作信息 | 第34页 |
| ·主站端配置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5章 IEC61850-80-1在终端与主站通信中的应用 | 第36-42页 |
| ·IEC61850-80-1标准在配电终端与主站通信功能结构 | 第36页 |
| ·IEC61850-80-1标准的信息模型映射 | 第36-41页 |
| ·遥信信息 | 第37-38页 |
| ·遥测信息 | 第38-40页 |
| ·遥控信息 | 第40页 |
| ·电度信息 | 第40页 |
| ·主站端配置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6章 基于IEC61850的智能配电终端的设计 | 第42-49页 |
| ·终端硬件体系结构 | 第42-44页 |
| ·配电终端整体结构 | 第44-45页 |
| ·终端硬件物理视图 | 第44页 |
| ·终端软件物理视图 | 第44页 |
| ·数据流视图 | 第44-45页 |
| ·电气量采集功能 | 第45-46页 |
| ·交流量采集 | 第45-46页 |
| ·开关量采集 | 第46页 |
| ·虚拟开关量采集 | 第46页 |
| ·谐波含量计算 | 第46页 |
| ·测量量告警功能 | 第46-47页 |
| ·电压越限告警 | 第46页 |
| ·电流告警 | 第46-47页 |
| ·零序分量越限告警 | 第47页 |
| ·故障检测功能 | 第47页 |
| ·控制输出 | 第47页 |
| ·历史数据 | 第47页 |
| ·通信功能 | 第47-48页 |
| ·以太网通信 | 第48页 |
| ·串口通信 | 第48页 |
| ·GPRS无线通信 | 第48页 |
| ·实时信息显示及本地人机交互 | 第48页 |
| ·维护软件 | 第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7章 智能配电终端实验仿真 | 第49-58页 |
| ·测试环境 | 第49页 |
| ·单电源条件下的故障处理过程实验结果 | 第49-52页 |
| ·双电源条件下的故障处理过程实验结果 | 第52-54页 |
| ·含分布式电源的智能配电网故障隔离 | 第54-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8章 结论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