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引言 | 第7-11页 |
| 一、春秋时期的民族分布格局与“华夷”观念的变化 | 第11-16页 |
| (一) 春秋时期的民族分布格局 | 第11-14页 |
| (二) 春秋时期“华夷”观念的变化 | 第14-16页 |
| 二、春秋时期华夏与非华夏民族之间的政治婚姻 | 第16-31页 |
| (一) 春秋以前不同民族婚姻的历史回顾 | 第16-19页 |
| 1、传说时代的婚姻突破血缘婚的模式 | 第17页 |
| 2、夏朝为使各民族部落归附而联姻 | 第17-18页 |
| 3、商朝具有羁縻性质的政治婚姻 | 第18-19页 |
| 4、西周为结盟而联姻 | 第19页 |
| (二) 春秋时期华夏与非华夏民族政治婚姻普遍化的原因 | 第19-21页 |
| (三) 传统华夏国家与非华夏民族的政治婚姻 | 第21-26页 |
| 1、春秋时期周王室与非华夏族的政治婚姻 | 第21页 |
| 2、晋国与非华夏的政治婚姻 | 第21-24页 |
| 3、鲁国与非华夏的政治婚姻 | 第24-25页 |
| 4、赵氏与代国的政治婚姻 | 第25-26页 |
| (四) 变化中的华夏与非华夏民族的政治婚姻 | 第26-31页 |
| 1、秦国的政治婚姻 | 第26-28页 |
| 2、楚国的政治婚姻 | 第28-31页 |
| 三、春秋时期华夏与非华夏民族政治婚姻的特点及影响 | 第31-36页 |
| (一) 春秋时期华夏与非华夏政治婚姻的特点 | 第31-34页 |
| 1、春秋时期华夏与非华夏政治婚姻的多维度特点 | 第32页 |
| 2、政治婚姻目的的多样性 | 第32-33页 |
| 3、政治婚姻作为外交手段,是各国国策的体现 | 第33-34页 |
| (二) 春秋时期华夏与非华夏政治婚姻的影响 | 第34-36页 |
| 1、加速大国争霸的进程 | 第34页 |
| 2、华夏与非华夏的政治婚姻使得婚姻更具有文化意义 | 第34-35页 |
| 3、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 第35-36页 |
| 结语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