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 ·纳米技术及纳米粒给药系统概述 | 第11-12页 |
| ·纳米给药系统合成高分子 | 第12-14页 |
| ·形成壳层的亲水性聚合物 | 第12-13页 |
| ·形成核层的疏水性聚合物 | 第13-14页 |
|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 | 第14页 |
|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纳米载药系统的实现 | 第14页 |
|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纳米传递系统 | 第14-19页 |
| ·不同形态、结构的纳米载药系统 | 第14-16页 |
| ·不同功能的纳米载药系统 | 第16-19页 |
| ·前药及前药药物传递系统 | 第19-21页 |
| ·药物传递系统的刺激响应机制 | 第21-25页 |
| ·pH敏感药物传递系统 | 第21页 |
| ·温度敏感药物传递系统 | 第21-22页 |
| ·光敏感药物传递系统 | 第22页 |
| ·磁敏感药物传递系统 | 第22-23页 |
| ·超声波敏感药物传递系统 | 第23-24页 |
| ·氧化还原敏感药物传递系统 | 第24页 |
| ·双重/三重敏感药物传递系统 | 第24-25页 |
|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目标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氧化还原刺激响应喜树碱前药胶束的构建及表征 | 第27-44页 |
| ·实验 | 第28-33页 |
| ·材料 | 第28页 |
| ·仪器 | 第28-29页 |
| ·前药分子合成 | 第29-30页 |
| ·聚合物结构表征 | 第30页 |
| ·胶束的制备 | 第30-31页 |
|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 第31页 |
| ·胶束形貌及尺寸表征 | 第31页 |
| ·胶束稳定性的测定 | 第31页 |
| ·体外药物释放实验 | 第31页 |
| ·CPT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1页 |
| ·细胞毒性实验 | 第31-32页 |
| ·细胞吞噬实验 | 第32-3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3-43页 |
| ·合成 | 第33页 |
| ·结构表征 | 第33-37页 |
| ·胶束的形成 | 第37页 |
| ·胶束粒径及形态 | 第37-38页 |
| ·前药胶束稳定性 | 第38-40页 |
| ·体外释药 | 第40-43页 |
| ·细胞毒性 | 第43页 |
| ·本章总结 | 第43-44页 |
| 第三章 氧化还原刺激响应甲氨蝶呤前药胶束的构建及表征 | 第44-62页 |
| ·实验 | 第45-50页 |
| ·材料 | 第45页 |
| ·仪器 | 第45-46页 |
| ·前药分子合成 | 第46-47页 |
| ·聚合物结构表征 | 第47-48页 |
| ·胶束的制备 | 第48页 |
|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 第48页 |
| ·胶束形貌及尺寸表征 | 第48-49页 |
| ·胶束稳定性的测定 | 第49页 |
| ·体外药物释放实验 | 第49页 |
| ·MTX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9页 |
| ·细胞毒性实验 | 第49-50页 |
| ·细胞吞噬实验 | 第5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0-61页 |
| ·合成 | 第50页 |
| ·聚合物结构表征 | 第50-55页 |
| ·胶束的形成 | 第55-56页 |
| ·胶束水力直径及形态 | 第56-57页 |
| ·前药胶束稳定性 | 第57页 |
| ·体外释药 | 第57-59页 |
| ·细胞毒性 | 第59-61页 |
| ·本章总结 | 第61-62页 |
| 第四章 氧化还原刺激响应联合用药前药胶束的构建及表征 | 第62-82页 |
| ·实验 | 第63-68页 |
| ·材料 | 第63页 |
| ·仪器 | 第63-64页 |
| ·合成 | 第64-66页 |
| ·聚合物结构表征 | 第66页 |
| ·胶束的制备 | 第66-67页 |
|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 第67页 |
| ·胶束形貌及尺寸表征 | 第67页 |
| ·胶束稳定性的测定 | 第67页 |
| ·体外药物释放实验 | 第67页 |
| ·(MTX)_2-Lys-AKBA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67-68页 |
| ·细胞毒性实验 | 第68页 |
| ·细胞吞噬实验 | 第6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8-81页 |
| ·合成 | 第68-71页 |
| ·结构表征 | 第71-75页 |
| ·胶束的形成 | 第75-76页 |
| ·胶束粒径及形态 | 第76-78页 |
| ·前药胶束稳定性 | 第78页 |
| ·体外释药 | 第78-80页 |
| ·细胞毒性 | 第80-81页 |
| ·本章结论 | 第81-82页 |
| 第五章 总结 | 第82-84页 |
| ·结论 | 第82-83页 |
| ·创新点 | 第83页 |
| ·后续工作及建议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9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6-97页 |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