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经济法论文--商业经济管理法令论文

反垄断私人诉讼原告资格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绪论第11-16页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二、 研究现状第12-15页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5-16页
第一章 反垄断法私人执行一般理论第16-23页
 第一节 私人实施法律的学理基础第16-19页
  一、 法理学中的法律实施第16页
  二、 私人实施法律的现实存在第16-17页
  三、 私人实施法律的学理基础第17-19页
 第二节 私人实施的优势第19-20页
  一、 获取违法信息更具优势第19页
  二、 弥补公共实施法律的不平衡第19-20页
  三、 监督公共实施者实施法律第20页
 第三节 反垄断私人执行是各国反垄断实施的共同选择第20-23页
  一、 欧盟立法加强反垄断损害赔偿诉讼的实施第20-21页
  二、 日本修改法律增加私人可诉垄断行为类型第21页
  三、 德国扩张私人诉讼原告范围第21-22页
  四、 各国设计制度便利原告起诉第22-23页
第二章 原告资格决定了私人诉讼的私人执法性质第23-31页
 第一节 反垄断法私人诉讼内涵解析第23-24页
  一、 私人诉讼是狭义的反垄断法私人执行第23页
  二、 本论文对私人诉讼概念的使用第23-24页
  三、 反垄断私人诉讼区别于民事诉讼第24页
 第二节 私人诉讼具有私人执行反垄断法的功能第24-27页
  一、 有效弥补私人的损失第25页
  二、 威慑反竞争的违法者第25-26页
  三、 弥补公共实施的不足第26页
  四、 培育竞争文化的有效手段第26-27页
 第三节 厘清原告资格的意义——强化私人诉讼的私人执法性质第27-28页
  一、 防止诉权滥用第27-28页
  二、 指示反垄断法实施的基本方向第28页
  三、 强化私人诉讼的执法性质第28页
 第四节 原告资格的基础标准——损害与影响第28-31页
  一、 受损害标准第28-29页
  二、 受影响标准第29-30页
  三、 采纳受损害标准第30-31页
第三章 原告资格标准及相关制度第31-41页
 第一节 相关概念第31-34页
  一、 伊利诺斯砖块案与其确定的原则第31-32页
  二、 禁止转嫁抗辩与确定的判例第32-33页
  三、 美国间接购买者原则评析第33-34页
 第二节 间接购买者的原告资格第34-37页
  一、 限制的间接购买者原告资格的考量第34页
  二、 赋予间接购买者原告资格第34-36页
  三、 如何取舍第36-37页
 第三节 集体诉讼与代表人诉讼——鼓励消费者起诉的制度设计第37-41页
  一、 建立集体诉讼与代表人诉讼的动因——便于消费者私人诉讼第37-38页
  二、 集体诉讼与代表诉讼是消费者起诉的制度支持第38页
  三、 国外已有的立法及实践第38-41页
第四章 中国反垄断私人诉讼原告资格现状及未来选择第41-50页
 第一节 我国私人诉讼原告资格现状第41-45页
  一、 反垄断法第 50 条的笼统规定第41页
  二、 最高院反垄断法民事诉讼征求意见稿的努力第41-43页
  三、 现实困境重重第43-45页
 第二节 确立原告资格应当明确的前提第45-47页
  一、 现阶段应当健全私人诉讼制度鼓励私人执行反垄断法第45页
  二、 私人执行应当与公共执行相互协调第45-46页
  三、 原告资格应当与私人诉讼其他制度相协调第46-47页
 第三节 我国原告资格标准的未来选择第47-50页
  一、 承认间接购买者的原告资格第47页
  二、 相对禁止转嫁抗辩第47-49页
  三、 赋予社会团体适当的原告资格第49-50页
结语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6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6-57页
后记第57-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反垄断法对中小企业的保护研究--以豁免制度为视角
下一篇:特许经营中限制竞争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